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相容性研究 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相容性研究 摘要:随着注射制剂的发展,使用PVC膜作为输液袋材料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PVC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道氯乙烯(DEHP)成为话题等。本文将研究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相容性和合适的主剂、辅剂用量。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较理想的用药配方,通过对PH值、人血清相容性等方面的测试,结果表明,药膜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符合药品的安全标准,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相容性研究 一、引言 输液袋作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中频繁使用的医疗器械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单位,受到消费者和患者的青睐。但是,输液袋中的塑料材料会被人体吸收,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当前领域内对于开发一种新型的输液袋材料是非常有必要、非常紧迫的。 在过去,输液袋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氯丁橡胶,但其使用寿命较短、无法再次利用、容易存放细菌等缺点,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电。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使用PVC膜作为输液袋材料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PVC膜内含有一种称为道氯乙烯(DEHP)的化学物质,通过实验证实,它能释放出来并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因此PVC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种非PVC的输液袋材料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向,非PVC材料的出现,将大大提高输液袋的安全性。三层共挤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新型输液袋的先进技术,既能够满足生产所需要的高温和高压工艺需求,还能够制造出优良的输液袋产品。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相容性研究。 二、实验方法 2.1材料 采用三种常用工艺制备原材料,其中外层为EVA基础材料,中层为PPC基础材料,内层为水溶性PVA基础材料; 2.2仪器 UZ5850泊润型紫外线可见分光光度计; L-712膜厚仪; DTG-60H热重分析仪; CS-900人性化注射泵; YSF-200人造血液循环试验装置; 2.3实验步骤 1)制备纯化后的原材料 将原材料加入洁净的玻璃烧杯中并加入适量溶剂,然后进行均匀混合搅拌,再进行滤泡。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即得到纯化后的原材料。 2)辅助剂的配制 将所需辅助剂加入到纯化后的原材料中,并进行均匀的混合和搅拌,直至达到混合均匀,没有气泡的目的。 3)三层共挤技术的应用 将上述制备好的纯化后的原材料和辅剂材料,依据三层共挤技术的要求加入,并按照所要求的温度、压力等要素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将生成的物质热切割成一定规格的药膜,并对药膜进行存储。 4)检测 对药膜的重量、PH值、人体血清相容性等数值进行检测。重量与膜厚检测使用膜厚仪,PH值和人体血清相容性采用UV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人造循环试验装置等实验仪器进行检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得出的检测结果如下: 药膜质量评价结果:实验药膜的质量比较理想,药膜重量为52.1-55.0g/m2,膜厚均匀,厚度为72±3μm。 PH值评价结果; 经过检测发现,实验的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样品PH值和生理盐水无显著差异(P>0.05)。 人血清相容性测试结果: 经过检测发现,实验的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样品对人体血清无不良影响,符合药品的安全标准。 以上结果表明,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成功研制,且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适宜的主剂和辅剂配方,从而达到药膜质量的高水平。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分析,对非PVC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相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得出了一种较理想的主剂和辅剂配方。同时,通过对药膜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药膜质量水平较高,无毒性、不致癌、不含DEHP等,更符合药品的安全标准,从而使得该输液袋材料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得以广泛使用。 五、参考文献 1.KowalskiW.J.,BahnertM.J.,Thestructureofvinylchloridepolymersurfaces【J】.IndustrialandEngineeringChemistry,1950,42(Ⅱ)(5):947-950 2.蒋雄,赵文虎.PVC输液袋中包含的DEHP成为关注焦点[J].中国实用药物杂志,2010,7(18):173-174. 3.陈国平,孙根生.非PVC材料输液管比PVC材料输液管对造血干细胞的繁殖和成熟作用更小[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4,5(7):1-5. 4.王志勤,杨亮,高京陶.分析PVC输液袋中DEHP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河南医药科学杂志,2010,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