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滇池北岸居民-农田混合氮磷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1.摘要 滇池北岸居民-农田混合氮磷污染严重,给滇池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探究其特征及控制技术十分必要。本文随着污染源距滇池远离程度逐渐增大,分析了不同距离的居民-农田混合的氮磷污染特征,并总结了其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种治理技术,包括中草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态修复技术等,并对各类治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居民-农田混合氮磷污染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污染物种类为氮磷,浓度分布规律表现为沿着距污染源远近逐渐降低的趋势。中草药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态修复技术是治理该污染的有效方法,并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2.引言 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该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滇池水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居民-农田混合的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湖泊环境与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探究其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意义重大。 3.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滇池北岸的中心点,分别沿着不同距离(0-200m、200-500m、500-1000m、1000-2000m)采集了表土和地下水样品,同时对农田地表水和居民污水进行采样。采样后,对样品中总氮、总磷等指标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距离下的氮磷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多种治理技术的可行性。 4.结果 4.1污染特征 对不同距离下的居民-农田混合氮磷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污染源距离滇池环境较远的地方,氮、磷的含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在污染源较近的地方,氮、磷的含量较高,存在污染物浓度峰值。总体来看,氮、磷是该区域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其中氮的浓度普遍较高,约占总氮的70%-80%。 4.2治理技术评价 本研究对三种治理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如下: 4.2.1中草药植物修复技术 中草药植物具有绿色、环保、天然、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是由于其根系能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吸取到植物体内进行转化、降解,从而达到修复土壤和水体的目的。该技术具有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但需要选用适当的中草药植物,同时需要考虑到治理效果可能会受到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4.2.2微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的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温和等优点。该技术适用范围广,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技术复杂度较高,需要对微生物的生态和代谢机制进行深入了解。 4.2.3沉积物调控技术 沉积物调控技术是通过调节湖泊底泥的性质,从而降低污染物的迁移和释放。该技术具有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并且可与其他治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但是,该技术也需要针对具体污染物种类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同时其治理效果也可能受到底质层厚度、水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滇池北岸居民-农田混合氮磷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的居民-农田混合氮磷污染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污染物种类为氮磷,浓度分布规律表现为沿着距污染源远近逐渐降低的趋势。 (2)中草药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态修复技术是治理该污染的有效方法,并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3)沉积物调控技术可以与其他治理技术相结合应用,对于降低污染物的迁移和释放具有一定的作用。 6.参考文献 [1]杨凯,薛平,田野,等.滇池污染与治理[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4):733-740. [2]龚衍庆,韩扬,吴庆瑞,等.滇池北岸农田-居民混合区水体氮磷特征[J].土壤学报,2016,53(3):782-791. [3]郭超,张贤峰,耿建华.中草药植物修复土壤污染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1):5369-5377. [4]赵萍,徐鹏,王琳,等.微生态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1,43(3):98-102. [5]王泽生,任倩.混凝沉积-道路沉积物调控技术的工程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7,23(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