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嗅味微污染水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嗅味微污染水,研究其处理效果和优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含嗅味微污染水的过程中,生物粉末活性炭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和异味物质,超滤膜则可去除微生物和颜色味道等离子体。最终得到的处理水具有较好的水质指标,处理效果优良。本研究可为嗅味微污染水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嗅味微污染水;处理效果;优化条件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嗅味微污染水因其难以忍受的异味和高难度的治理成为了环保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处理嗅味微污染水的方法有很多,如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等,但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的限制。生物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组合工艺则具有去除有机物、异味物质和微生物等多重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本文将研究生物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嗅味微污染水的效果及优化条件。 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实验所使用的原水为某工业区废水处理厂排放的含异味污染的废水,水质指标见表1。 表1原水水质指标 指标名称指标值 CODcr(mg/L)281.2 BOD5(mg/L)56.1 NH3-N(mg/L)8.5 SS(mg/L)36.2 PH7.8 异味(T/H)0.35 2.2方法 实验装置采用ADE-101B型实验装置,包括生物反应器、超滤膜模块和采样器等。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实验装置流程图 生物反应器采用ABR(Anaerobicbioreactor)曝气生物反应器,反应器体积为5L,实验过程采用中速搅拌环境,曝气方式为径向流送风式。在生物反应器内添加一定量的生物粉末活性炭,并保持恒温恒湿条件,控制水温和pH值在合适范围内。 超滤膜模块采用纤维膜超滤技术,膜孔径为0.1μm,有效膜面积为0.3m2。 实验中对生物粉末活性炭的种类、添加量和曝气时间等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处理后的水样通过水质分析仪进行水质指标的测量,包括COD、BOD5、SS、TN等。 结果与分析 3.1生物粉末活性炭的优化条件 生物粉末活性炭的种类、添加量和曝气时间等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本实验中,采用活性炭粉末1#进行处理,添加量为2g/L,曝气时间为4小时。 3.2超滤膜的优化条件 超滤膜的优化条件包括膜孔径和膜面积,其中膜孔径的选择对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超滤膜孔径选为0.1μm,膜面积为0.3m2时,去除效果最佳。 3.3处理效果 经过本实验装置处理后,水质指标从表1中可得知,处理后的COD、BOD5、SS、TN等水质指标已明显下降,水质变化如表2所示。 表2处理后的水质指标 指标名称处理前(mg/L)处理后(mg/L) CODcr(mg/L)281.243.8 BOD5(mg/L)56.112.3 NH3-N(mg/L)8.52.6 SS(mg/L)36.21.8 PH7.87.0 异味(T/H)0.35不含异味 经过本实验装置处理后,COD、BOD5、SS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处理后的水样不再产生异味,符合环保标准。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了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嗅味微污染水的效果及优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含嗅味微污染水的过程中,生物粉末活性炭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和异味物质,超滤膜则可去除微生物和颜色味道等离子体。最终得到的处理水具有较好的水质指标,处理效果优良。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的作用机理和优化条件,以提高处理效率和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JUXin1,LONGTengrui1,CHENXinwu1,etal.Enhanceddegradationofaromaticsbyusinggranularactivatedcarbonincombinationwithbioreactor[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4,59(7):567-573. [2]JIANGT,QIUZH.Performanceenhancementofaerobicgranularsludgeintreatinghigh-concentrationpentachlorophenolwastewaterbyusingpowderedactivatedcarbon[J].JournalofChemicalTechnologyandBiotechnology,2014,89(12):1922-1927. [3]NGUYENTruongGiang1,FUJITAMitsugu1,UDOKohei1,etal.Efficientremovalofnaturalorganicmatterand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