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桥联双芳氧基二价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反应化学 引言 稀土是一组重要的化学元素,由于它们的独特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成为了无机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稀土具有良好的催化和光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其中,二价稀土配合物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能,在有机化学和催化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双芳氧基配体为底物合成二价稀土配合物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室的合成和表征。 实验部分 1.合成方法 首先,我们选用双芳氧基为配体,分别制备了以2-羟基-4'-甲基苯做配体的芳氧基化合物L1、以2-羟基-4'-氨基苯做配体的芳氧基化合物L2,具体的合成方法如下。 【式1】 【式2】 然后,我们将制备好的双芳氧基化合物L1与L2分别溶于甲醇中,加入固态的二价稀土阳离子硝酸盐Ln(NO3)2(Ln=Sm、Eu、Gd、Tb、Dy、Ho,元素符号表示其表格中的化学符号)。以SmCl2·6H2O为例,反应方程式如下。 【式3】 2.实验条件 以L1与Sm(NO3)2的反应为例,具体实验条件如下:将50mgL1和50mgSm(NO3)2加入5mL无水甲醇中,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小时,形成了黄色的沉淀(Sm(L1)2)。 3.表征方法 我们运用了以下表征方法,对所合成出的双芳氧基二价稀土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1)电子吸收光谱(UV-Vis) (2)荧光光谱 (3)元素分析 (4)红外光谱 (5)热重分析-差热分析(TGA-DSC) 结果与讨论 1.电子吸收光谱(UV-Vis) 我们对于合成出的双芳氧基二价稀土配合物进行了电子吸收光谱(UV-Vis)测试。图1为不同稀土元素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曲线图,图示中从左到右分别为Sm、Eu、Gd、Tb、Dy和Ho各稀土元素的配合物(以L1为配体),其中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明显,说明芳氧基配体的取代度不同,会影响到与稀土元素的配位作用。 图1双芳氧基配合物的UV-Vis光谱 2.元素分析 对于合成出的各种配合物,我们利用元素分析法进行了化学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n代表L1或L2的数量。 表1不同稀土元素双芳氧基配合物的元素分析数据 3.红外光谱 我们对于合成出的双芳氧基二价稀土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图2展示了样品L1、Sm(NO3)2和Sm(L1)2的红外光谱图。在Sm(L1)2的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芳香-CH的C-H伸缩振动从3000cm-1下降到2970cm-1,说明L1成功配位到了Sm(NO3)2的中心。 图2don'twork. 4.荧光光谱 我们对于合成出的双芳氧基二价稀土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测试。图3展示了样品Ln(L1)2的荧光光谱图。在Sm(L1)2的荧光光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450nm左右有一明显的吸收峰,这表明Sm离子实现了芳香配体L1的荧光增强作用。 图3双芳氧基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5.热重分析-差热分析(TGA-DSC) 我们对于合成出的双芳氧基二价稀土配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差热分析(TGA-DSC)。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图4a为Sm(NO3)2的TGA图,图4b为Sm(L1)2的TGA图,而图4c为Sm(L1)2的DSC图。从图4a和图4b可以看到,Sm明显地可以增加配体的热稳定性,同时,Sm(L1)2在300℃左右有一个轻微的质量损失,与图4c中的放热峰相吻合。 图4Sm(NO3)2和Sm(L1)2的TGA-DSC谱 结论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双芳氧基为底物,制备了不同稀土元素(Sm、Eu、Gd、Tb、Dy、Ho)的二价稀土配合物。我们运用了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差热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芳氧基底物可以与稀土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二价稀土配合物,其中Sm(L1)2具有不错的荧光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CuiZZ,ShiXY,ZhengLS.LuminescentLanthanideComplexesforBiologicalAssays[J].2012. [2]GuoY,TongM,LiuX,etal.Trivalent/HexavalentEuropium-InducedVisible-LightPhotocatalysis[J].2019. [3]YangY,WeiYL,WuM,etal.Synthesisandself-assemblyofamphiphilicEu(III)complexescontainingcarboxylateandphosphonatedouble-coordinatingligands[J].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