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植物AA精油对储藏物有害生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 植物精油是一种天然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于一些储藏物有害生物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选取植物AA精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储藏物有害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植物AA精油具有较强的杀虫、杀菌和驱避作用,并在一定浓度下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对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植物AA精油可能通过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细胞壁及代谢物的合成等方式实现其防治作用。综上所述,植物AA精油是一种有效的储藏物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关键词:植物AA精油;储藏物有害生物;生物活性;作用机理 正文: 引言 储藏物有害生物是指对于储藏物品质带来不良影响的生物体,比如霉菌、蚱蜢、甲螨等等。这些有害生物在储藏过程中繁殖、损坏储藏物和所储藏的环境,导致储藏物质量下降,经济损失显著。目前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农药或淀粉粉剂等化学物质,但这些方法存在中毒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研究利用天然物质替代化学农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精油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昆虫、真菌、细菌等生物体中均有应用。根据前人研究统计,超过3000种植物精油和萃取物展示出不同程度的杀虫作用,其中不少具有广谱的防治效果。因此,本研究选取植物AA精油作为对象,探讨其对于储藏物有害生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为有效防治储藏物有害生物提供新思路。 材料与方法 材料:植物AA精油(来自东南亚种植的植物) 储藏物有害生物:家蚕(BombyxmoriLinn.)、家蚕蛹霉菌(Beauveriabassiana)、红麻小蠹(Lasiodermaserricorne)等 实验方法: 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植物AA精油的主要成分。 2.杀虫活性测定:选取家蚕和红麻小蠹为实验材料,分别按照不同浓度植物AA精油处理,记录不同时间内的死亡率。 3.杀菌活性测定:选取家蚕蛹霉菌为实验材料,按照不同浓度植物AA精油处理,分别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菌落生长情况。 4.驱避活性测定:采用接触法测定植物AA精油对于家蚕的驱避效果。 结果与讨论 1.植物AA精油化学成分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确定植物AA精油中四种主要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液体异戊烯和孔雀石绿。 2.杀虫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AA精油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杀虫效果显著增强。在0.5%浓度下,对于红麻小蠹死亡率达到了84.5%;在1.0%浓度下,对于家蚕死亡率达到了88.0%。 3.杀菌活性 植物AA精油对于家蚕蛹霉菌的杀菌活性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在0.1%浓度时,对于家蚕蛹霉菌的生长抑制率达到了98.6%。 4.驱避活性 通过对于接触法测定,植物AA精油能够对于家蚕具有一定的驱避效果。在0.2%浓度下,对于家蚕显著的驱避效果。 5.作用机理 对于植物AA精油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可能是通过影响杀虫昆虫的呼吸系统、细胞壁杀菌活性及代谢物的合成等方式实现其防治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植物AA精油对于储藏物有害生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够杀虫、杀菌及驱避有害生物,具有潜力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Yang,Y.,&Liu,Z.L.(2012).Bioactivityofplantessentialoilsandtheircomponentsagainstseveralstored-productinsects:detections,dose-responsesandpersistence.Journalofinsectphysiology,58(4),497-504. 2.Yalcin,C.,&Ozalp,B.(2008).ToxicityofsomeessentialoilconstituentsandpesticidesynergistsagainstadultsofTriboliumconfusumDuval(Coleoptera:Tenebrionidae).Journalofstoredproductsresearch,44(4),328-334. 3.Chen,Y.,&Wang,X.(2003).EfficacyofsomeessentialoilsingrainstorageagainstTriboliumcastaneum(Herbst)andSitophiluszeamaisMotsch.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83(4),36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