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摘要:盘龙洞地区是四川盆地东部板块构造稳定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岩白云岩储层较好的发育在该地区。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分析的手段,阐述了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沉积学、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白云岩形成机理。 关键词: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盘龙洞地区 一、引言 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和生产基地之一。在四川盆地,盘龙洞地区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富集区域。由于该区域盆地构造稳定,受到来自华南地区的沉积物的补给,因此,白云岩储层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分析的手段,对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沉积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分析 (一)岩石学特征 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主要由透亮、白色或淡黄色致密白云岩组成,结构特征为似层理状和块状,部分胶结以及一些破碎物充填孔隙,常见的流态结构有解理状、泥晶状、雪花状、乳香状等。白云岩中的化学成分以碳酸盐为主,成因主要有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 (二)沉积学特征 长兴组主要发育在下古生界,厚度达300多米,由于前中期消长较为剧烈,层序分析指出有若干个强烈的第三级序列发育。长兴组主要沉积环境为浅海—滨海——河口相,具有良好的厚层续出性和次级层序性。飞仙关组发育于侏罗系,厚度约300米,主要由白云岩和砂岩组成。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发育于低干湿季交替区,分布在浅海相或潮间带,常随潮位变化,以珊瑚、藻类为主的浅滩生态环境形成底部构造,海浪催化形成大量白云岩,历经说明岩和陡峭波状缓坡。 (三)岩相学特征 盘龙洞地区长兴组主要岩石相为泥岩、粉砂岩和凝灰岩,古生代岩性主要为泥岩和页岩,侏罗系主要为白云岩和砂岩。泥岩和页岩主要分布在长兴组的底部,也有少量分布在顶部。长兴组顶部是凝灰岩和砂岩,砂岩近海源区好发育。飞仙关组主要岩石相是白云岩和砂岩,已知的储层以白云岩为主。白云岩的晶体粒度较细,晶间质不发达。白云岩胶结度适中,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与石英胶结不明显。 (四)地球化学特征 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中主要元素有Ca、Mg、Fe、Mn等,其中以Ca含量最高,白云岩中的Ca含量一般在30%~50%之间。该地区白云岩具有重沉积特征,CaCO3的成分极为纯度,Fe2O3和Al2O3较少。Sr、Ba、Mn和Ni的含量较低,而具有较高的Zn含量,表明这一地区的白云岩来源于带有较高Fe和Zn的阴离子交换相。 三、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 在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早期(约1.6亿年前),当时该地区是一个热带、浅海和滨海沉积环境。由于该地区热带气候湿热,海水温度适宜,加之有大量珊瑚和藻类生长,这些有机体的均一分布促进了海水中生物骨架的沉积和碳酸盐的沉积。此外,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加上浅海草早期以及潮间带环境的特点,对白云岩的储集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具有如下特征:岩石学上主要由致密的白云岩组成,有多种流态结构,如解理状、泥晶状、雪花状、乳香状等。沉积环境为浅海—滨海——河口相,具有良好的厚层续出性和次级层序性,长兴组主要岩石相为泥岩、粉砂岩和凝灰岩,侏罗系主要为白云岩和砂岩。白云岩中主要元素有Ca、Mg、Fe、Mn等,其中以Ca含量最高,属于重沉积岩层。白云岩形成于侏罗纪早期(约1.6亿年前),当时该地区是一个热带、浅海和滨海沉积环境。这些特征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杜威.盘龙洞白云岩储层性质的分析[J].工程勘察,1983(5):11-16. [2]陈伦刚.盘龙洞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2. [3]许勇.盘龙洞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地质特征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1):95-98. [4]吴彦才.盘龙洞地区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白云岩储集特征及勘探前景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