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大港油田涪陵区块港西油田的实际情况,利用陆相地震、惯性测井、岩心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港西油田的剩余油主要位于储层顶部及其上方,呈现出主力区和次级区两个明显的分布带,尤其是主力区剩余油丰富、可开采性较大。同时,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受地层构造和岩性差异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港西油田的采油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高品质储层和剩余油丰富区域。 关键词:大港油田;港西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空间异质性。 一、引言 大港油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其中,涪陵区块港西油田是大港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富有的一个油田。然而,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采油效率,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段对该油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港西油田的储层特征、地层构造、沉积环境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二、地质背景 涪陵区块港西油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体系。它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接大渡河,西临金佛山,北邻梁平、万盛,南抵双桥。该区域的地质历史非常悠久,形成于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系,主要由碎屑岩、灰岩、泥岩等组成。 从储集层角度来看,港西油田主要发育有古近系飞仙关组和上古生界龙马溪组。飞仙关组主要由砂岩、泥岩、页岩、煤系岩石组成,厚度在1000-2000m之间;龙马溪组则主要由块状石灰岩、钙质白云岩和泥岩组成,厚度在20-200m左右。 三、数据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 (1)地震资料:利用陆相地震资料对港西油田进行了详细的勘探,获取了储层结构及其上下部位的地质信息。 (2)惯性测井资料:利用惯性测井对港西油田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 (3)岩心分析资料:对港西油田的岩心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获得了更为详细的地质信息。 对于以上数据的分析处理,本文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对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1.港西油田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层顶部及其上方。在港西油田的整体区域内,剩余油分布呈现出上凸、下凹的形态,储层顶部是主力分布区,下方逐渐减少。 2.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质。主力分布区和次级分布区的划分主要受地层构造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主力分布区位于北部的龙马溪组和西北部的飞仙关组,剩余油丰富、可开采性大;次级分布区则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龙马溪组和西南部盆地中间的煤系岩石中,剩余油较少。 3.港西油田的剩余油空间异质性较强。地层构造、岩性等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北部的龙马溪组和西北部的飞仙关组储层质量较好,油脂含量高,剩余油可开采性大;而东部的龙马溪组和西南部盆地中间的煤系岩石储层质量较差,剩余油较少。 五、结论 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受地层构造、储层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段对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在储层顶部及其上方,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质,且空间异质性较强。基于以上结论,在港西油田的采油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高品质储层和剩余油丰富区域,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