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 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 摘要: 随着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硬件木马的威胁也日益凸显。硬件木马会在FPGA设计的物理结构中植入恶意行为,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风险。本论文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介绍了硬件木马的基本原理、植入方式以及检测方法。然后,针对硬件木马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FPGA,硬件木马,检测,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FPGA作为一种灵活可编程的硬件平台,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FPGA的开放性和可编程性也给系统安全带来了挑战。硬件木马作为一种隐蔽的威胁,对FPGA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2.硬件木马基本原理和植入方式 硬件木马是指在FPGA设计的物理结构中植入的一种恶意行为。硬件木马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FPGA设计中的逻辑电路结构来实现对系统的攻击。硬件木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植入: -感染型木马:在FPGA设计的逻辑电路中插入恶意代码或改变电路的拓扑结构。 -时序攻击:改变FPGA设计中的时序约束,导致系统产生故障。 -功耗攻击:改变FPGA设计中电路的功耗特征,对系统进行攻击。 3.硬件木马检测方法 为了有效地检测硬件木马,需要综合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主要通过对FPGA设计的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恶意行为。动态分析主要通过对FPGA设计的功能进行测试,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具体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静态分析:对FPGA设计的逻辑电路进行扫描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硬件木马,通过检测不合理的逻辑电路结构、拓扑结构或代码片段来进行判断。 -动态分析:对FPGA设计的功能进行测试,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检测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可以通过模拟运行、跟踪信号以及监测功耗等方式进行检测。 -数据分析:对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系统是否存在硬件木马,并进一步分析木马的类型和特征。 -特征提取: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取出硬件木马的特征,用于下一步的检测和防御。 4.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设计了一组实验。首先,我们从公开的FPGA设计中选择了几个可能存在硬件木马的样本。然后,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样本进行检测。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特征提取,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系统中的恶意行为。通过对静态和动态特征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系统是否存在硬件木马,并进一步分析木马的类型和特征。这为系统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5.总结和展望 本论文基于FPGA的硬件木马检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系统中的恶意行为,并为系统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硬件木马的植入技术和检测方法还存在很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提高检测准确率、减少误报率、设计更有效的防御机制等。 参考文献: [1]SandbergR,GoldbergM,KarrenbergDMetal.SecurityintheOpenLoopofaLogicFabric[J].ACM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andSystemSecurity(TISSEC),2015,17(1):2. [2]BhuniaS,TehranipoorM.TrojanDetectionandDiagnosisinDigitalDesign[J].2016. [3]QuG,MaF,LuoR,etal.SAT-basedFPGAphysicaltrojanhorsedetection[J].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nDesign,AutomationandTestinEurope,2018:1017-1022. [4]ChakrabortyRS,BhuniaS.AnEfficientTechniqueforanOptimalKeyControlledFabric-LevelStealthySensorTrojan[J].IEEETransactionsonVLSISystems,2018,26(6):12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