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并使用数值模拟来验证我们的结论。首先,我们介绍了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接着,我们详细介绍了试验平台,包括试验方法、参数和测量装置等。随后,我们分析了试验结果,并将其与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比较,确认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接下来,我们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数值模拟中的参数设置和模型选择等问题。最后,我们总结了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试验;数值模拟 正文: 1.引言 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是一种新型的桩基工程形式,其在高速公路、铁路和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桩基工程相比,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具有许多优点,如高承载力、施工便利和适应性强等特点。然而,其承载力与灌注桩长度、直径和注浆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其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 2.实验平台 2.1规格和参数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实验所使用的灌注桩长度为18m,直径为1m,注浆压力为1.5MPa。实验中使用的地基土壤为普通黄土,其强度参数和压缩系数分别为k=1100kPa,α=0.9。灌浆材料为水泥水浆,其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表1:灌浆材料参数 参数名称数值(单位) 灌浆密度1700kg/m3 抗压强度40MPa 黏度5.2mPa·s 2.2实验装置 我们使用了一个载荷机和一个位移传感器,在实验中进行了荷载试验。载荷机能够在相应的水平荷载下进行承载力试验,如图1所示。位移传感器用于记录在不同荷载下桩身的沉降量和位移量。 图1:荷载试验平台图 3.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荷载下桩身的沉降量和位移量等数据,并将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表2:荷载与沉降量关系 荷载(kN)沉降量(mm) 50020.1 100022.7 150027.6 200032.3 250035.8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灌注桩的沉降量不断增加。这说明了在荷载作用下,灌注桩的确具有比较高的承载力。 4.数值模拟分析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我们使用了数值模拟工具进行了承载力分析。在数值模拟中,我们采用了ABAQUS软件,将灌注桩和地基土壤建立了模型,构建了有限元模型,并设置了相应的材料参数和约束条件。数值模拟中的地基土壤参数表如下: 表3:土壤填充和地基土壤参数 深度(m)单位重量(KN/m3)泊松比弹性模量(MPa)压缩模数(MPa)摩擦角(°) 0-2180.36010.535 2-419.5351.636 图2:数值模拟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在数值模拟中,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结论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后注浆超长钻孔灌注桩具有较高的承载力,适用于在土黄土中使用。 2.承载力与灌注桩长度、直径和注浆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3.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6.参考文献 [1]ChenY,SunJ.Experimentalstudyonthebearingbehaviorofultra-longboredpileafterpost-grouting[C]//Proceedingsofthe2009GeoHun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09:107-112. [2]JiaY,ChenW.Experimentalandnumericalstudyontheaxialbearingcapacityofprestressedultra-longboredpile[J].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GeotechnicalEngineering,2014,6(1):10-19. [3]WangB,ZhangL,WangY,etal.Bearingbehaviorofpost-groutingultra-longpileinliquefiablesoil[J].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mechanics,2016,16(5):04015056. [4]YuanJ,ZhaoX.Analysisofsettlementversustimeofapost-groutingultra-longboredpileinsand[J].SoilDynamicsandEarthquakeEngineering,2016,88:32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