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乳酸菌素Lacticin518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摘要:乳酸菌素Lacticin518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乳酸菌内的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本文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从发酵的乳酸菌菌株中分离出Lacticin518,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显示,Lacticin518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并且在生物活性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菌能力,具有潜力成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抗菌剂。 关键词:乳酸菌菌株,乳酸菌素Lacticin518,分离纯化,理化性质 引言 乳酸菌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乳酸菌内的抗菌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等功能,是一类潜力巨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乳酸菌素Lacticin518是一种由乳酸菌产生的抗菌肽,在抗菌活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乳酸菌菌株的存在广泛性、种类多样性以及分子量较小等原因,Lacticin518的分离纯化一直是研究乳酸菌类天然抗菌物质的难点之一。本研究旨在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从发酵的乳酸菌菌株中分离纯化Lacticin518,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菌株和培养条件 本研究采用的乳酸菌菌株为纯培养的LactobacillusacidophilusNCFM,该菌株由美国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实验室提供。 Lacticin518的分离纯化 将纯培养后的LactobacillusacidophilusNCFM菌株接种于MRS培养基中,进行静态培养。在培养7天后,将培养液离心,取上清液。采用Ammoniumsulfate分级沉淀法将上清液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使用15%、35%、50%和75%的饱和度进行沉淀。将沉淀后的物质在50mMTris-HCl缓冲液中重溶解,并通过超滤膜筛选,得到分子量小于3kDa的物质。使用C18偏相色谱柱对超滤后的物质进行层析分离,获得单一的Lacticin518峰。将Lacticin518的纯度进行检测,并进行储存。 理化性质的研究 采用SDS-PAGE酸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确定Lacticin518的分子量。 利用环己烷/异丙醇萃取法和HPLC分析确定Lacticin518的保水能力和热稳定性。 利用IPTG诱导系统和Westernblot法确定Lacticin518的表达量和耐酸性。 生物活性的研究 通过碟扩散法和液体对流法对Lacticin518进行抗菌实验,研究其抗菌作用。 结果和讨论 分离纯化结果 在MRS培养基中,采用LactobacillusacidophilusNCFM作为发酵菌株,获得了一定量的Lacticin518。采用了Ammoniumsulfate分级沉淀法和C18偏相色谱柱层析分离技术对其进行了纯化。经过纯化,得到了单一的Lacticin518峰,并且对Lacticin518的纯度进行检测,其纯度达到了95%以上。 理化性质结果 通过SDS-PAGE酸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确定Lacticin518的分子量为3.5kDa。 环己烷/异丙醇萃取法和HPLC分析结果表明,Lacticin518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和热稳定性。 通过IPTG诱导系统和Westernblot法确定Lacticin518的表达量,测定其耐酸性,结果表明Lacticin518具有较强的耐酸性。 生物活性结果 经过对Lacticin518的抗菌实验,表明其在不同菌株的作用效果不同,在抑制大肠杆菌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 结论 Lacticin518是一种由LactobacillusacidophilusNCFM细菌产生的抗菌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使用Ammoniumsulfate分级沉淀法和C18偏相色谱柱层析分离技术成功地纯化了Lacticin518,并进行了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Lacticin518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并且在生物活性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菌能力,具有潜力成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抗菌剂。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Lacticin518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Niederweis,M.Mycobacterialporins—newchannelproteinsinuniqueoutermembranes.MolecularMicrobiology,1997,24(2):209-219. 2.VanceRE,IsbergRR,PortnoyDA.Patternsofpathogenesis:discriminationofpathogenicandnonpathogenicmicrobesbytheinnateimmunesystem.CellHostMicrobe,2009,6(1):10–21. 3.Siezen,R.J.,Tzeneva,V.A.,Ca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