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LiBH4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及其机理 摘要 储氢材料是未来氢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而LiBH4基储氢材料因其较高的储氢密度和理论上的四氢联苯(LiC6H4)放氢量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LiBH4基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及其机理,探讨了既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LiBH4,储氢材料,吸放氢性能,机理 引言 氢能源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能源将在未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氢能源的应用在汽车、燃料电池、储能等领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储氢材料作为氢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氢能源的应用规模和性能。因此,寻求合适的储氢材料是氢能源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LiBH4基储氢材料因其高储氢密度和理论上的四氢联苯(LiC6H4)放氢量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这种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储氢量,但难以实现高效的吸放氢循环,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究LiBH4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及其机理对于解决其应用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LiBH4基材料的吸氢性能 LiBH4作为储氢材料,其主要的原始能源是氢键的形成和断裂。LiBH4的晶格结构如图1所示。其结构中含有硼氢键和锂氢键。在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中,LiBH4可以吸收和释放氢气。在一定的条件下,LiBH4可以完全地释放出氢气,其中的理论最大储氢量为18.5wt%。 图1LiBH4的晶格结构 LiBH4材料的吸氢性能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LiBH4吸氢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其中温度是影响LiBH4吸氢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到温度的影响,LiBH4材料的吸氢性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1.在低温度(<150℃)时,吸氢过程呈现出热力学驱动的吸氢模式;2.在高温度(>150℃)时,吸氢过程呈现出固态反应的吸氢模式。这两种不同的吸氢模式的机理不同。 在热力学驱动的吸氢模式中,LiBH4在低温下通过吸热的形式吸收氢气。它是通过在温度下升高到其熔点以上来实现快速吸氢的。这种吸氢模式的吸氢速率较慢,通常需要克服大的过冷效应,并且吸氢副产物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而固态反应的吸氢模式主要通过微观结构的改变促进LiBH4的析氢。这种吸氢模式中,LiBH4会通过分解为LiH、B和H2的反应来释放氢气,但需要高温(>300℃)和高压(>50bar)的条件才能实现。 而在放氢方面,LiBH4材料的理论最大放氢量为18.5wt%,但实际上放氢量往往无法达到该理论值。这是因为放氢过程中,高度结晶化的LiBH4难以在室温下析出氢气。目前,提高LiBH4放氢量的方法包括催化剂的添加、纳米技术等。 LiBH4材料的放氢性能 LiBH4作为储氢材料,其放氢性能同样影响着其在氢能源中的应用。LiBH4放氢性能的研究也已经有了长期的历史。同样地,放氢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对放氢速率和放氢量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对于放氢机理,目前的研究表明,LiBH4放氢主要是通过两个步骤实现的。第一个步骤是氢键的断裂和LiH和BH3的形成。这个步骤需要克服比较大的能垒,并且放出的氢气需要在材料表面快速扩散到材料外部。第二个步骤是LiH和BH3的相互作用,通过各种反应生成放出的氢气和LiBH4这个过程是自发的,放出的氢气通过材料表面的反应逆行进入材料中。 对于这两个步骤,在实验中一般采取催化剂的方式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来实现。目前,添加催化剂(如样品表面粗糙处理、添加TiCl3等)能够有效促进LiBH4的放氢过程,并且降低放氢温度。除此之外,纳米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改善LiBH4放氢性能。 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看,LiBH4作为储氢材料,其吸放氢性能优于其他储氢材料,但其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新型催化剂,提高LiBH4的放氢速率和放氢量。 2.制备纳米材料,改变晶格结构,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 3.考虑LiBH4与其他氢储存材料的混合使用,提高其储氢性能。 4.建立更加细致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深入探究LiBH4的吸放氢机理。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LiBH4在氢能源中的应用与发展,迎接未来氢能源的到来。 参考文献 [1]Yang,J.,Sudik,A.,&Wolverton,C.(2007).First-principlespredictionofp-typedopinginLiBH4.Physicalreviewletters,98(20),207204. [2]Sunita,J.,Bhat,A.,Gayathri,N.,&Ramanujam,K.(2014).DifferentmodesofhydrogenadsorptioninLithiumb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