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绿色建筑合理利用能源论文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绿色建筑的内涵;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等具体请详见。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理念的内涵出发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不足做了相关分析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1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21)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21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21年6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21)。2021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