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社会发展视阈下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题目:社会发展视阈下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任务背景: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巨大进步,但同样也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和土壤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物种灭绝等。作为个体和社会的一员,人类必须面对现实的环境问题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因此,环境伦理问题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并解决环境问题非常重要。 任务描述: 本次任务要求研究社会发展视阈下的环境伦理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您将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1.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环境伦理学对现代社会的理论重要性。 2.分析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源头。 3.探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4.研究现今人类如何通过行为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制定、经济手段、技术革新、教育和宣传等。 5.研究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考虑环境问题,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研究如何重新审视人际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任务目标: 1.通过深入研究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更全面地认识现代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分析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源头和作用,为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寻找途径和方法。 3.探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联系的基础上,在环境保护上更加健康、坚实。 4.研究现今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为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基础和方法。 5.指导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思路,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的长期利益提供可行性方案。 任务要求: 1.文献资料采集:通过阅读学术文献、报告、学术会议文章等获取素材和资源信息,并能清晰、准确地辨别学术文章的主旨、论据、方法等,确保学术文章的真实性、科学性。 2.简洁而准确的行文:对论题表述思路明晰,文字准确无误,表述精炼有力,组织结构清晰合理;能迅速地撰写出结论、逻辑推理框架和主题理论,对读者具有很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注重陈述的科学性、清晰性和正确性。 3.论证的方法:遵守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描述性、比较性、质量控制、样本、统计方法等,严谨、科学、严密的论证过程,确保论题的可信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4.组织条理:系统而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将复杂的论题转化为简明的语言表述和图形展示,并通过明确、简单、正确的论证向读者展示您的真实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容易理解、接受和应用。 参考文献 1.Brennan,A.andLo,Y.,2018.Environmentalethicsandpolicyintegration.Environmentalvalues,27(3),pp.259-264. 2.Norton,B.G.,1995.Environmentalethicsandweakanthropocentrism.Environmentalethics,17(2),pp.125-146. 3.Goldman,D.,1980.Theenvironmentalethicandthespiritofhumanism.Philosophy,55(212),pp.215-227. 4.Sarkissian,H.,2010.Environmentalethicsandhumannature.PhilosophyCompass,5(12),pp.1075-1084. 5.Golding,K.,2017.Ethicsandenvironment.Routledge. 6.Cozzens,S.E.,Gatchair,S.,Grasso,M.,Jacquez,B.,Johnston,L.andTidwell,A.,2006.Publicparticipationandenvironmentalrisk:Whyethicsmatters.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6(s1),pp.139-149. 7.Rolston,H.,1999.Scienceandenvironmentalethics.PhilosophyToday,43(1),pp.48-55. 8.Lo,Y.C.andMcElwee,G.,2019.Developingtheenvironmentalandsocialresponsibilityoffirms:asocialcapitalperspective.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8(2),pp.30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