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木质素脱除预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性能影响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任务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能源与食品需求也越来越大。已经证实了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但是生物质转化的经济性和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各类生物质转化中,玉米秸秆成为了焦点之一。玉米秸秆是一种丰富的廉价生物质来源,每年全球产量超过10亿吨。然而,木质素被认为是阻碍玉米秸秆酶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去除木质素,提高酶解效率,优化生物质转化工艺流程,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木质素脱除预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性能的影响程度,以提高玉米秸秆的生物质素酶解利用效率。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 1.优选玉米秸秆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比较不同脱除预处理工艺对玉米秸秆酶解性能的影响程度。 2.考虑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工艺对酶解剂的影响。 3.研究木质素脱除预处理对酶解速率和酶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探索不同条件下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经济性和实际应用意义。 三、研究计划 1.文献综述:对玉米秸秆的特性、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和提取方法、木质素在生物质酶解中的作用以及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等进行综合搜集和归纳,形成文献综述。 2.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选择:按照文献综述中提出的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包括酸、碱、氧化、热处理等。通过测定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确定木质素脱除过程中的最适处理方法。 3.玉米秸秆酶解条件的优选:通过对玉米秸秆的预处理后,分别采用不同工艺条件的体外酶解实验,比较不同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的酶解率和产物分布。 4.工艺经济性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生产成本,分析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经济性及实际应用意义。 四、研究时间与任务分配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12个月。研究执行人员如下: 主要任务: 1.文献综述:1人,1个月。 2.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选择:2人,2个月。 3.玉米秸秆酶解条件的优选:3人,4个月。 4.工艺经济性分析:1人,2个月。 支持任务: 1.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1人,全年。 2.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1人,全年。 五、预期成果 1.完成一篇研究的详细报告,包括玉米秸秆木质素特性,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比较与分析,酶解剂对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玉米秸秆中木质素酶解的影响,玉米秸秆酶解速率和产物分布,以及不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方法的经济性和实际应用意义。 2.提交一份论文,从研究角度阐明木质素的重要性和木质素脱除预处理的必要性,为生物质转化领域提供新的视角。 3.提交一份展示报告,由研究人员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汇报研究结果。 四、安全保障措施 1.研究期间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保障研究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2.研究过程中,对有毒物质、危险废品和有害生物进行正确处理。 3.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实验室安全。 4.如有必要,研究期间可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工作。 五、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为50万元,具体分配如下: 1.设备维护和实验室管理:20万元。 2.实验用品及试剂:10万元。 3.工资和福利:20万元。 4.交通和差旅费:5万元。 六、参考文献 1.BrionesSaucedo,A.,RojasContreras,J.A.,PérezNevárez,P.,&GarcíaPalacios,H.(2014).Lignocellulosicbiomass:Technologicalpretreatmentsforlignocellulosicconversionintofermentablesugars.InternationalJournalofPureandAppliedBioscience,2(1),64-72. 2.Gao,D.W.,Zhang,B.D.,Zhang,Q.Z.,&Chen,G.J.(2018).Effectsofpretreatmentmethodsonacidhydrolysisandenzymaticsaccharificationofcornstraw.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5(2),39-50. 3.Keshwani,D.R.,&Cheng,J.J.(2009).Switchgrassforbioethanolandothervalue-addedapplications:Areview.BioresourceTechnology,100(4),1515-1523. 4.Miller,G.L.(1959).Useofdinitrosalicylicacidreagen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