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紧凑型微喷冷板传热特性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紧凑型微喷冷板传热特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各个领域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冷却技术是重要的节能技术之一,其在微电子、光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冷却技术主要依靠气流和水流来完成热交换,而微喷冷板是利用微型加工技术制成的一种具有高效传热特性的新型冷却技术。 微喷冷板具有流通阻力小、面积大、传热均匀等优点,因此在高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领域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微喷冷板的传热性能,增强散热能力,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在微喷头和微流道内设计了一系列几何形状和结构,以改变流体流动方式和温度分布,进而优化传热效果。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紧凑型微喷冷板在高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方面的传热特性,进一步优化微喷头和微流道结构,提高散热效能。 对此,我们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微型加工出的紧凑型微喷冷板的传热性能与传热机理,深入剖析其传热机制。 2.探讨微喷头、微流道的设计及优化方式,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几何形状和结构对微喷冷板传热性能的影响,寻找传热效果最优的结构。 3.实验验证并评价优化的微喷头、微流道结构的散热性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对比,对研究结果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和总结。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工作包括: 1.对微型加工出的紧凑型微喷冷板的传热性能和传热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传热学原理,对微喷冷板传热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微流道中流体的温度和速度分布规律,探究流体在微流道中的传热机制。 2.通过对微喷头、微流道的设计与优化,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软件对微流道几何参数进行优化和验证,分析不同的微流道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微喷冷板的传热性能。 3.设计和制备微流道实验平台,并利用热传导测试系统和红外线测温仪等测试设备,对比实验验证不同结构的微流道散热性能,获取数据并对比分析结果。 4.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不同结构的微流道进行评价,找出其优缺点,为下一步优化提供依据,并为微喷冷板在高功率电子元器件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支撑性研究。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分析法:通过数学模型、物理原理对微喷冷板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和理论计算; 2.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法:借助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方法,对微喷头、微流道的流场和传热性能进行模拟、优化; 3.实验验证法:通过实验方法,利用热传导测试系统和红外线测温仪等设备,对设计的微流道中的传热效果进行实验测量,总结分析结果。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如下表所示: |研究阶段|计划完成时间|主要工作| |----|----|----| |第一阶段|1-3个月|文献调研、理论分析| |第二阶段|4-6个月|微喷头、微流道设计优化| |第三阶段|7-10个月|实验制备、测量数据| |第四阶段|11-12个月|数据分析、撰写项目结题报告| 预期成果如下: 1.在深入研究微喷冷板传热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了优化的微型加工出的紧凑型微喷冷板; 2.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微流道结构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实验测量了其散热性能,找出了最优设计方案; 3.实验测量数据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结合,形成客观、科学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六、研究贡献 本课题的主要贡献在于: 1.在高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领域,提出一种新型的微喷冷板散热技术,并深入研究了其传热机理与特性,为散热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点; 2.对微喷头、微流道的几何形状和结构设计进行了优化,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实现了散热能力的最大化; 3.通过实验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对比,对研究结果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和总结,为该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性研究。 七、主要参考文献 [1]KandlikarSG,GrandeWJ.Evolutionofmicrochannelflowpassagewaysinliquidcooledheatsinksformicroelectronicapplications[J].HeatTransferEngineering,2003,24(7):3-17. [2]HekruczkijA,BiałeckiRA.Investigation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enhancementinmicrochannelheatsinksduetosurfaceroughness[J].HeatandMassTransfer,2016,52(9):1877-1886. [3]ChenYunfei,WangHeng.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analysis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