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任务背景 恶性血液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寿命的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身心困扰,例如恶心、疲劳、焦虑等。同时,患者可能会接受骨髓移植等手术治疗,手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和调适。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伤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 目前,关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包括接受化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15年至2021年,研究地点为中国大陆地区。 2.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揭示创伤事件对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共计选取120名恶性血液病患者参与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 (2)创伤经历与影响:包括患者是否有过创伤经历,创伤经历的类型、程度,以及创伤事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情况等的影响。 (3)应对方式:包括患者如何应对创伤事件,采取了哪些积极的应对方式。 (4)现状评估: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对患者的现状进行评估,探究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及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4.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揭示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为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提供依据。 (2)探究创伤事件对患者的影响及影响因素,为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3)为相应领域的学者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三、进度安排 本研究的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与设计问卷。时间:1个月。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时间:2个月。 第三阶段:数据统计与分析。时间:1个月。 第四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时间:1个月。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达成的结果如下: (1)掌握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 (2)揭示创伤事件对患者的影响及影响因素。 (3)提出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心理干预的建议和措施。 五、研究团队 本研究由心理学专家和医学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包括心理学教授、医学教授、心理咨询师等,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 六、研究经费 本研究的经费包括访问费、问卷打印费、数据处理费等。经费总计为5000元。 七、参考文献 1.Kangas,M.,Henry,J.L.,&Bryant,R.A.(2005).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followingcancer:aconceptualandempiricalreview.ClinicalPsychologyReview,25,895-917. 2.Taku,K.,Calhoun,L.G.,Tedeschi,R.G.,etal.(2008).ExaminingposttraumaticgrowthamongJapaneseuniversitystudent:the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andtheCoreBeliefInventory.JournalofTraumaticStress.21,129-133. 3.Tedeschi,R.G.,&Calhoun,L.G.(2004).Posttraumaticgrowth:Conceptualfoundationsandempiricalevidence.PsychologicalInquiry,15,1-18. 4.Zheng,Y.P.,etal.(2006).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Checklist-CivilianVersion(PCL-C)reliabilityandvalidityinChineseearthquakesurvivors.PsychiatryandClinicalNeurosciences,60,301-308. 5.Zhou,X.Y.,etal.(2008).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investigationoftheChineseversionof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amongtheyoungadults.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6,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