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由于隧道通过的地质地段条件复杂,揭露的水文地质单元水源补给量充足,所以有一下两个特点:(1)突水量大,压力大(2)突水突泥过程中,由于夹带大量的泥沙,随着(suízhe)隧道的开挖,使地下水排泄有了新通道,破坏了原有的补径,加速了径流的循环,同时加速了地下水对岩体的改造作用。地质(dìzhì)描述注浆难 (1)、浆液容易随流水大量流失,不知浆液流向何处,注浆孔依然喷水,注浆效果甚微。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组织群众性的QC技术攻关活动,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试验,调整,总结,最终确定了沙浆充填方案。即先将溶腔隧道断面内的出水孔全部(quánbù)封闭,将动水变为静水,抑制了水泥浆液的流失。(2)、如何准确确定双液浆的凝结时间问题。凝结时间过长,浆液来不及凝结就会被水流冲走。凝结时间过短,又会造成因凝结过快而造成注浆管堵塞。针对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对注浆顺序和凝结时间的不断实践、数据收集,反复比选,找出了准确浆液凝结时间。(3)、针对富水溶腔一次注浆成功率较低的问题,采取了前进式注浆、后退式注浆、分段式注浆等多种注浆方法。地质(dìzhì)描述二、施工(shīgōng)要点施工(shīgōng)要点施工(shīgōng)要点施工(shīgōng)要点质量保证安全施工(shīgōng)设计天池(tiānchí)隧道突水突泥案例案例陈述 天池隧道为双向行驶的单洞公路(gōnglù)长深埋隧道,线路设计为“人”字坡,其进出洞口位置在平面上呈弧线形,洞身段在平面上呈直线形。隧道起点里程桩号K34+095,终点里程桩号K36+995,总长2900m。隧道区位于新华夏系的次级沉降带,为川东南弧形构造带中垫江弧形褶皱束的一部份。区内桃子荡背斜、丰盛场背斜及其间的向斜是该褶皱束的西部边缘,东侧石溪向斜为该褶皱束的中部。区内构造带皆为北西凸起为弓形构造,轴向北5°东至北15°东,不对称,一般西翼陡,东翼缓,轴面经扭摆而弯曲呈反“S”型,在倾没端及轴部出现压扭性断裂,为高角度逆断层,以丰盛场断层规模最大。其中:丰盛场断层断层在区内延长约29Km,倾向西,倾角70°,断距约300m。隧址区所在地的溪沟多属次级水流,一般发源于中低山沟谷中,明显受构造控制,多属树枝状水系,局部也形成羽毛状水系。长江为区内的最低侵蚀基准面。因丰盛场背斜轴部为泥岩、页岩夹灰岩,为一相对隔水层,以丰盛场背斜为界,其西侧及东侧各为一个水文单元,两侧地表水、地下水均向背斜两翼低洼地段迳流,最终流入长江。背斜两侧水文单元内水土保持较好,雨量充足,分布较丰富的地表水。地下水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溶水和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水两类组成。碳酸盐岩是隧道区分布的主要岩性之一,分布于背斜两翼的广大(guǎngdà)地区,由于各构造体系的相互穿插、复位,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的破裂程度和破裂形成差异很大,在不同的裂隙发育有其特点,对隧区地下水的涌水量起着控制作用。区内岩溶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属线状褶皱型岩溶地质类型,各类碳酸盐岩呈间互状沿构造方向延伸,岩性对地下水迳流起主要控制作用,地下水主要向北侧长江排泄。地下水以顺层管道流为主,横向迳流次之,水力坡度大,含水性极不均一。水位埋深在谷地中20-50m,排泄口位置高差悬殊,受水文网、地形地貌、地层和构造的制约。隧区岩溶水的垂向变化大致可分为垂直循环带(补给通道)和水平循环带(排泄通道)。/四、处理措施 根据钻探揭露和近期观测表明,天池隧道K35+040掌子面内泥浆已基本排完,但左侧裂缝仍处于封闭状态(施工现开挖至K35+037),且局部承压。若不采取措施,直接对掌子面左侧进行爆破后发生再次突泥的可能性很大,对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处理措施如下: (1)采用堵引结合的施工方案,尽量不破坏山体的地下水循环。(2)对掌子面左侧要求严密堵水,超前堵水,可采用超前帷幕灌浆,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做严密的隔水层等工程措施,将漏水(lòushuǐ)(泥)予以堵塞。3)施工工序要紧跟,短开挖,快堵水,快衬砌,严防蹋方。(4)对塌陷区进行截排水和封闭地表溶隙处理。谢谢(xièxie)观赏!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