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死亡受体6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表达和功能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研究题目:死亡受体6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表达和功能的研究 研究背景: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功能的特殊免疫细胞。pDC可以通过表达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9(TLR9)来识别病毒RNA和DNA,从而激活干扰素(IFN)反应。pDC还可以通过表达糖蛋白CD303(BDCA-2)和CD304(BDCA-4)来识别DNA含量较高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从而诱导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和肿瘤细胞凋亡。 死亡受体6(DR6)是一个膜结合型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DR6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但其在pDC中的表达和功能尚未被很好地了解。 研究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DR6在pDC中的表达和功能,以进一步深入了解pDC在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1.确定DR6在pDC中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R6在pDC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纳米磨损模拟器下pDC对DR6表达的反应。 2.研究DR6的功能:使用重组蛋白和抗体来激活或阻断DR6,检测其对pDC干扰素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和细胞生长的影响。 3.分析DR6信号通路:使用相应的细胞信号通路抑制剂来阻断DR6信号通路,研究DR6的信号通路在pDC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DR6在pDC中的表达和功能,加深我们对pDC在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的认识。通过探究DR6通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为针对该信号通路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实验动物:使用体重为20-25g的雄性小鼠或雌性小鼠(BALB/c或C57BL/6),确保其健康并符合伦理标准。 2.建立pDC细胞系:使用基因重组技术将pDC细胞系转换为可表达DR6的细胞系,确保转换率达到90%以上。 3.研究DR6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R6在pDC中的表达水平。 4.研究DR6功能:使用重组蛋白和抗体来激活或阻断DR6,检测其对pDC干扰素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和细胞生长的影响。 5.分析DR6信号通路:使用相应的细胞信号通路抑制剂来阻断DR6信号通路,研究DR6的信号通路在pDC中的作用机制。 预期成果: 1.确定DR6在pDC中的表达水平。 2.揭示DR6在pDC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3.探讨DR6通路与其他细胞信号通路的关系。 4.为探索DR6通路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计划: 计划时限:2022年3月-2023年9月 1.第一阶段:2022年3月-2022年7月 建立pDC细胞系,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确定最佳浓度和反应时间,筛选出最佳的试剂。 2.第二阶段:2022年8月-2023年1月 针对DR6进行功能研究,包括干扰素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和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 3.第三阶段:2023年2月-2023年9月 研究DR6通路与其他细胞信号通路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预期经费: 该研究预计需要资金300万元,其中包括研究人员工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购置和其他支出。 资金来源: 该研究资金可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 研究团队: 该研究将由研究生、博士后和导师共同开展,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经验。 参考文献: 1.ChatterjeeM,Kis-TothK,ThaiTH,etal.Activationof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sbyapoptoticparticles–mechanismforthelossofimmunologicaltoleranceinSLE.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2012,71(4):602-608. 2.TrobonjacaZ,LeuschnerM,SchwederskyG,etal.CoexpressionofDR4andDR6innormalandneoplasticcolonicmucosa.Humanpathology,2003,34(7):719-726. 3.LiC,ZhaoY,ChenY,etal.TLR3activationinducesinnateimmuneresponsesandprotectiveimmunityagainstenterovirus71infection.Frontiersincellularandinfectionmicrobiology,2019,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