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掺杂介孔碳硫正极材料的制备及锂硫电池性能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任务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重视。作为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电池,锂硫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环保等优点,但其循环稳定性、电极寿命和电化学反应机制等问题尚待解决。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认为,其中一个解决途径是通过设计合适的电极材料来提高锂硫电池的性能。因此,在电极材料的探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掺杂介孔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材料被广泛研究,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储能特性。由此,掺杂介孔碳材料及其改性成硫化物后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通过掺杂过渡金属离子、氮、硫等元素制备介孔碳材料能够有效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针对这种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性能的探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和循环寿命等方面亟需更为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掺杂介孔碳硫材料的电极反应机制,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为锂硫电池的应用提供支持。 二、研究内容 1.掺杂介孔碳硫材料的制备。以硫化镉(CdS)为前驱体,采用硬模板法制备出含有不同掺杂元素(Co、Ni、N、S)的介孔碳硫材料。通过XRD、SEM、TEM、EDS、N2吸附等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孔径、比表面积和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 2.评价掺杂介孔碳硫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探究不同掺杂元素对介孔碳硫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验证掺杂对锂硫电池性能的改变,并分析可能的改善原因。同时,通过对不同官能团掺杂的材料进行比较,探究官能团掺杂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探究介孔碳硫材料的反应机制和稳定性。通过原位质谱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探究介孔碳硫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硫的反应机制,以及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等性能。研究其电化学稳定性与材料微观结构对反应机制的影响。 4.锂硫电池的性能测试。基于所设计的介孔碳硫材料,制备实际锂硫电池,进行循环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评价,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为了验证所得结论的适用性,比较其他相同掺杂元素的材料和传统硫电池的性能表现。 三、预期成果 1.成功制备一批掺杂介孔碳硫材料,探究各个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2.探究不同掺杂元素对介孔碳硫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提取出影响机制,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 3.了解不同官能团掺杂对介孔碳硫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原因。 4.深入探究介孔碳硫材料的反应机制和稳定性,并研究其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5.制备出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发挥出较好性能的锂硫电池,表征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四、研究计划及时间安排 项目周期为2年。详情安排见下表: |项目阶段|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 |第一年|掺杂介孔碳硫材料制备与表征|1-12个月| ||评价掺杂介孔碳硫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探究硫化物材料的反应机制和稳定性|| ||论文撰写|| |第二年|制备锂硫电池并评价性能|13-24个月| ||论文撰写|| 五、经费预算 本项目总经费预算为100万元,主要用于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硫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锂硫电池制备和性能测试等方面的人员工资、仪器购置和实验耗材支出。其中人员工资12万、仪器购置30万、实验耗材支出48万、差旅费和其他费用10万。 六、参考文献 [1]QiW,ZhangC,LiuP,GaoX.Templatesynthesisofhierarchicalporouscarbonelectrodesforcapacitiveenergystorage.JMaterChemA,2014,2(42):17981-17986. [2]LiW,LiY,HeJ,etal.Carbon–sulfurnanocompositeelectrodes:bridgingmechanisticunderstandingtopracticalapplicationforhigh-energylithium–sulfurbatteries.ChemSocRev,2015,44(10):1097-1102. [3]YinYX,XinS,GuoYG,WanLJ.Lithium–sulfurbatteries:electrochemistry,materials,andprospects.AngewChemIntEd,2013,52(50):13186-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