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的任务书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农业碳排放和土壤碳固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稻麦轮作是我国南方优势产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模式之一。相较于传统的麦稻轮作模式,其作物种植间隔时间更短,生物量更丰富,因而更具有土壤保育和碳固定潜力。而麦秸还田循环利用则有助于减少农田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产生的温室气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最终对土壤固碳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优化农业碳排放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 二、文献综述 1.稻田土壤固碳 稻田土壤固碳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沉积,二是吸附。 有机质沉积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一部分有机物质会被转化成生物质,而生物质在死亡后分解成有机碳入土,从而实现土壤有机质增加和土壤碳固定。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稻草和其他植物残体、根系和粪便等。稻田种植过程中,水分、氧气和有机质的供应量,以及稻田气氛的变化均会影响有机质的沉积。一般来讲,稻田土壤碳固定速率很快,但长期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限的增加,其减缓的趋势显著。 吸附方面,土壤吸附有机质也是一种土壤碳固定机制。稻田土壤臭氧、水合氧化铁、铝的层状结构,以及有机质、氧化铁和基团(-OH)等官能团形成的链接网络,为有机质分子提供了基环境,并能形成固定稳定的化学键。 2.种间作用 种间作用指不同作物间的一些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对于农田土壤碳固定来说,种间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稻麦轮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累积; ②麦草生物量多,归还大量有机质,稻田土层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温室气体,避免稻田土层酸化,增加了水稻产量; ③麦草中诸多营养物质的释放,种植在其土壤中的水稻得到了较好的营养和灌浆条件。同样,此时种植的麦子同样能够得到水稻留下的肥料,进而产生更好的收成。 3.麦秸还田 麦秸还田是指将秸秆或其他植物的枝干、叶子等物质用于还田。土地耕作时,传统习惯是随意处理剩下的秸秆和植物残体,将其放入地沟或直接烧掉,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阻碍了土壤固碳的积极影响。但是,如果采用将秸秆还田到耕地粉碎腐熟的方式,可以促进土地有机质的快速增加,进而提高土壤碳固定的能力。 三、研究现状 当前,针对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研究已经比较多,总体来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例如,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麦秸还田可明显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的沉积速率,从而为土壤碳固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另外,有学者开展了“秸秆微生物减少对田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实验,发现通过将田间环境进行优化,以满足微生物分解环节的需求,可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环保、稳产、高效的效果。 然而,目前对于麦秸还田方式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数据也比较局限。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数据,得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四、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包括以下研究任务: 1.通过实地对比试验,研究麦秸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2.分析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固定能力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3.研究麦秸还田和种间作用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能力的影响。 4.提出针对麦秸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效益提高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实地对比试验。在中国南方某一地区选取稻麦轮作农田,进行麦秸还田试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地观察麦秸还田方式对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2.微生态学检测。取得试验组和对照组土壤样品,在微生物生物量、真菌数量、及土壤的其他理化指标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测,以揭示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机制的影响。 3.碳排放测试。在麦秸还田前后采取土壤表面温室气体采样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碳固定效益的差异,理解麦秸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效益的影响。 4.统计学分析。通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能力的影响,总结出麦秸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减排潜力的总体影响。 六、预期成果 1.得出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2.分析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能力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3.揭示麦秸还田和种间作用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能力的影响。 4.提出针对麦秸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碳固定效益提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