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鲁西地区鲁山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南缘。该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特别是鲁山花岗岩在岩石学和地学科研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鲁山花岗岩分布面积广,岩体产出量大,同时具有较好的甲骨文文化遗存,因此在岩石成因研究和古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岩石本身也具有较高的装饰和建材价值。因此,对于鲁山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鲁山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的综合分析,揭示该地区岩石形成的时代和成因机制,对地质学、构造学和矿山勘探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为: 1.通过U-Pb年龄测定方法,确定鲁山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符合。 2.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分析鲁山花岗岩的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特征,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 3.通过岩石学和构造地质测量方法,分析鲁山花岗岩的岩石组成、矿物组合和岩石结构等特征,揭示其形成过程、成因模式和构造背景。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野外地质观测法。通过对岩石产出区的野外地质观测,获取岩石的特征和分布,确定采样点位置。 2.岩石样品采集和制备。通过对采样点的岩石样品进行打洞、制片、研磨等预处理工作,以获得岩石薄片、粉末等分析样品。 3.矿物学和岩石学分析方法。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等仪器,对采样点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组成进行分析。 4.地球化学测量方法。使用ICP-MS、ICP-AES等仪器,对分析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的测量和分析。 5.年代学分析方法。通过U-Pb同位素测量技术,对分析样品进行U-Pb年龄测定。 四、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鲁山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是什么?其形成的时代和地质背景是什么? 2.鲁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什么?它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其成因有何关系? 3.鲁山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机制与其岩石学和地质特征有何联系?是否与岩石圈构造和地质事件相关?如何解释这些特征和现象? 4.鲁山花岗岩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如何?其可用于建筑、装饰、雕刻、文化遗产等方面吗? 五、预期成果 通过对鲁山花岗岩的研究,本文预计可以揭示该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机制,对研究岩石圈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历史等科学问题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为建筑、装饰、文化遗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价值。具体预期成果为: 1.确定鲁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年代学特征和地质背景。 2.分析鲁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机制。从元素和同位素方面揭示其成因演化历史和构造环境。 3.分析鲁山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质特征。揭示其岩石组成、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以及其构造背景和形成过程。 4.结合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探索鲁山花岗岩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探讨如何实现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ondieKC,AsterRC.Theevolutionofgraniticmagmatismoncontinents:areassessment[J].Lithos,2010,107(3/4):71-83. [2]MaL,LuYG,WangDX,etal.FormationandevolvementofgraniticmagmatisminthesouthernpartoftheDaHingganRange,China:evidencefromzirconU-Pbages,geochemistryandSr-Nd-Hfisotopes[J].ActaPetrologicaSinica,2014,30(6):1743-1753. [3]DongY,ZhangX,LiX,etal.GeochemistryandzirconU-PbgeochronologyofgranitesfromtheDahongshanareainwesternShandongandtheirimplications[J].ActaPetrologicaSinica,2019(4):1057-1072. [4]LiH,JohnstonST,LiXH,etal.GeochemistryofMesozoicgranitoidsinsouth-centralTibet:geodynamicimplicationsforcrustalgrowthassociatedwiththeLhasa-QiangtangCollision[J].Lithos,2012,134-135:18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