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的任务书 任务书 研究领域:土壤微生物与氮循环 题目: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 研究背景: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生物群落,对土壤中氮元素的转化和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在土壤中,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酶促反应等途径参与氮的固氮、脱氮、氮化和反硝化等生物化学过程,对维持土壤氮元素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和酶促反应及其对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对于揭示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估土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不同微生物群落固氮、脱氮、氮化和反硝化等过程的作用比例,研究不同氮循环过程的转化关系和微生物代谢的基础机制; 2.采集我国北方草地不同地段的土样,提取土壤中微生物DNA,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进行分析,并对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和相对丰度进行检测; 3.建立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模型,评估其在不同氮循环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并探究不同地理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和丰度的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氮代谢、氮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在代谢和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比例,可以探究不同氮循环过程的转化规律和微生物代谢的基础机制。同时,对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和丰度进行分析,可进一步建立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模型,探讨不同地理和环境因子对氮循环的影响,更好地评估土壤氮素的供应和转化功能,为精准施肥、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1.同位素标记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和放线菌株,在培养基中添加同位素元素贡献固氮、脱氮、氮化和反硝化等过程的原料,记录不同代谢类型对各原料的摄取比例和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并用同位素分析仪测定样品的同位素组成,揭示不同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关系。 2.高通量测序 采集不同草地地段的土样,经DNA提取和PCR扩增后,以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获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基因丰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组装、注释和biom分析,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在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布格局。 3.统计分析 利用R软件对高通量测序数据和同位素标记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评估不同地理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氮功能基因分布格局的影响,并预测微生物氮代谢在不同草地地段和生态系统类型中的潜在贡献。 预期成果: 1.建立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氮代谢的基础模型,揭示不同微生物群落在固氮、脱氮、氮化和反硝化等过程中的代谢机制; 2.揭示草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变化趋势,研究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和相对丰度,并探究其在不同氮循环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3.研究不同地理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氮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和丰度的影响,评估土壤氮素的供应和转化功能,为土壤管理、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HallEK,BernhardtES,BierRL,etal.Understandinghowmicrobiomesinfluencethesystemstheyinhabit:Movingfromacorrelationaltoamechanisticunderstandingoftheecologyofunderlyingmechanismsofsystems.EcologyLetters,2018. 2.HobbieEA,HögbergP.Nitrogenisotopeslinkmycorrhizalfungiandplantstonitrogendynamics.NewPhytologist,2012,196(2):367-382. 3.ShenH,YeW,LiuX,etal.Soilnitrate–nitrogenresponsetoplasticfilmmulchingandnitrogenfertilization:acasestudyinnorthernChina.Soilandtillageresearch,2017,167:14-21. 4.WangJT,ZhengYM,HuHW,etal.SoilpHdeterminesmicrobialdiversityandcompositionintheparkgrassexperiment.Microbialecology,2013,66(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