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胰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大鼠Ⅰ型糖尿病的研究的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代谢性疾病,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Ⅰ型糖尿病的治疗难度较大,主要依靠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控制。然而,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并且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耐受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组织重建和治疗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常见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是,单一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效果不佳。因此,结合不同类型的干细胞进行治疗可能会更有潜力。 胰岛细胞是人体内维持血糖稳态的重要细胞,胰岛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机体的代谢状态。因此,使用干细胞联合胰岛细胞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想法应运而生。已有研究表明,将BMSCs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可显著改善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但是,有关糖尿病模型动物中干细胞联合胰岛细胞移植的研究报道较少,其治疗效果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拟采用胰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探究治疗效果和潜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2.1实验动物 本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体重约200g,从华中农业大学动态实验动物中心购买。实验动物须符合以下要求:无疾病史,无肿瘤,无特殊疾病史,符合实验条件且适应环境。 2.2糖尿病模型建立 本实验选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首先,将STZ按照20mg/kg的剂量通过尾静脉注射入体内,注射后立即向注射部位按摩1~2分钟。72小时后,用血糖仪检测血糖含量,检测3次,平均超过16.7mmol/L以上,即视为建立成功。 2.3免疫染色 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移植患者的胰岛细胞,BMSCs的细胞表面标志和微血管数量。选择荧光标记的抗体(如抗胰岛素、抗CD90和抗CD31抗体)和染料(如荧光素和DAPI)进行染色,观察标志物和血管发育情况。 2.4细胞移植 收集健康大鼠的胰岛细胞和BMSCs,进行联合移植。胰岛细胞和BMSCs将加入培养基中,共培养48小时。然后,分别注射1000个胰岛细胞和3000个BMSCs到糖尿病大鼠的脾脏和腹腔内。 2.5结果评估 在细胞移植完成后,对大鼠进行长期的监测评估。分别进行以下评估内容: 1)血糖水平。检测血糖水平,观察移植前后血糖水平变化趋势。 2)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了解糖尿病程度。 3)胰腺组织病理学分析。观察胰腺组织的损伤程度并进行评价,病理学分析胰腺中胰岛细胞数量和BMSCs数量的比例。 4)记录大鼠身体质量、食物摄入、尿量及其它症状变化等。 三、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BMSCs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能够显著改善Ⅰ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且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胰岛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 2)BMSCs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有助于提高受体体内胰岛细胞数量和功能,且能够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3)联合移植治疗后,受体动物的胰腺组织中BMSCs数量有所增加,胰岛细胞数量相应增加,且血管形成良好。 4)本研究有望为BMSCs与胰岛细胞的联合移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Ⅰ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 2个月: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完成任务书。 2)购买实验用品和药品,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并制定实验操作流程。 3)动物实验条件的准备,并进行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组的建立。 2-4个月: 1)进行细胞分离和移植实验,分别移植胰岛细胞和BMSCs 2)根据实验组别监测大鼠的生理指标,检测血糖、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等。 3)通过免疫染色和病理组织学检测方法验证实验结果。 5-6个月: 1)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图表,初步评价实验结果。 2)结果分析及讨论,探讨胰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机制。 3)撰写毕业论文,提交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SantamariaP.Thepotentialofantigen-specifictherapyforautoimmunediseases.ExpertOpinBiolTher.2002;2(6):573-85. 2.YangL,LiS,HatchH,etal.Invitrotrans-differentiationofadulthepaticstemcellsintopancreaticendocrinehormone-producingcells.ProcNatlAcadSciUSA.2002;99(12):8078-83. 3.DaveSD,VanikarAV,P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