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番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家族分子特性与功能初步分析的任务书 任务书 题目:番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家族分子特性与功能初步分析 背景与意义: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酶,其在基因转录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凋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转录后修饰酶,HDAC的缺陷和突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中的HDAC也具有类似于人类和动物中HDAC的一系列功能,如基因表达调控、开花时间、花器官发育,不同种类HDAC在植物胚胎发育中有独特的表达和功能等。然而,与动物和真菌中HDAC眼花缭乱的家族情况相比,植物中HDAC的家族分布和调控机制仍存在很多未知之处,因此,深入了解植物中HDAC的分子特性和功能机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 作为植物中的重要代表物种,番茄的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应对机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番茄植株中HDAC基因家族的分析,有助于为番茄的基因表达调控探明新的途径,进一步提高番茄对逆境的适应性。 研究目标: 1.鉴定番茄基因组中的HDAC基因家族; 2.分析HDAC基因家族的分子特性和结构特征; 3.探究HDAC基因家族在番茄中的表达谱以及其调控机制; 4.研究HDAC基因家族对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的作用; 5.探讨番茄HDAC基因家族在植物环境适应性上的潜在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 1.HDAC基因鉴定 通过对番茄基因组资料进行系统性搜索,筛选出可能与HDAC基因家族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系统演化分析,筛选出番茄中真正的HDAC基因。从而获取完整的番茄HDAC基因家族信息。 2.分析HDAC基因家族的分子特性和结构特征 对于被确定为HDAC基因的序列,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长度、碱基组成、氨基酸序列以及基因家族之间的分子保守性等特征。同时,通过进行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分析番茄中HDAC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 3.探究HDAC基因家族在番茄中的表达谱以及其调控机制 通过真核生物中普遍的RNA-seq技术,分析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和不同条件下(如逆境)番茄HDAC基因家族的表达谱变化;同时,结合番茄中其他基因表达数据和分子信号通路信息,探讨HDAC基因家族的调控机制和参与的信号途径。 4.研究HDAC基因家族对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的作用 对于鉴定出来的HDAC基因家族进行功能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和沉默转化番茄,分析HDAC基因家族对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的作用。 5.探讨番茄HDAC基因家族在植物环境适应性上的潜在作用机制 结合前面得到的实验结果和文献资料,探讨番茄HDAC基因家族在植物环境适应性上的潜在作用机制。 研究预期成果: 1.确定番茄HDAC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分子特性和结构特征; 2.建立番茄HDAC基因家族表达谱和调控网络,深入探讨其参与的信号途径; 3.建立番茄HDAC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体系,系统研究其在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的作用机制; 4.对番茄HDAC基因家族在植物环境适应性上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研究步骤: 1.获取番茄基因组数据,筛选与HDAC基因家族相关的基因; 2.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演化分析,确定番茄中的HDAC基因家族; 3.对已确定的HDAC基因家族进行分子特性和结构特征分析; 4.通过RNA-seq技术,分析HDAC基因家族的表达谱和调控机制; 5.建立番茄HDAC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体系,系统研究其在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的作用机制; 6.对番茄HDAC基因家族在植物环境适应性上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支撑条件: 实验室已拥有基因克隆、细胞培养、RNA干扰等基本技术,同时可借助栽培和实验场地等资源支撑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峰.植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家族及其功能[J].生命的化学,2015,2015(4):26-32. 2.HanX,etal.Genome-wideidentificationoftheHDACgenefamilyinsoybean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GmHDAC11involvementinseedgermination[J].BMCPlantBiology,2020,20:5. 3.GriggSP,etal.AcompetingendogenousRNAnetworkregulatesfloweringtimeinArabidopsis[J].NatureCommunications,202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