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超快激光诱导光电探测器光学阻塞效应研究的任务书 一、题目 超快激光诱导光电探测器光学阻塞效应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光电探测器是光电子束测量技术的重要器件之一,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能量消耗低等特点,在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电性能、抗干扰性等因素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超快激光诱导光电探测器光学阻塞效应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通过研究其产生的机理以及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可以为光电探测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其在信息通信、遥感、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基础理论研究 (1)通过分析超快激光与光电探测器的相互作用,探究光学阻塞效应的产生机理; (2)建立光电转换过程中的能级模型,研究光学阻塞效应对器件电学性能的影响。 2.实验研究 (1)通过超快激光脉冲实现光学阻塞效应,得到光电探测器在不同激光条件下的响应特性; (2)研究超快激光激发下的载流子动力学过程,探究光学阻塞效应对载流子传输及复合的影响,分析其对光电探测器响应特性的影响。 3.性能优化 通过对光电探测器器件进行优化设计,改善其光学阻塞效应,提高器件响应速度,降低噪声等指标,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四、研究方案和时间安排 阶段|任务内容|时间安排 --|:--:|--: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1个月 ||基础理论研究|2个月 第二阶段|实验设计|1个月 ||实验制备|2个月 ||实验测试|2个月 第三阶段|数据处理、分析|1个月 ||性能优化研究|2个月 ||论文撰写|1个月 总计||||8个月 五、预期成果 1.在理论上,揭示了超快激光诱导光电探测器光学阻塞效应产生机理,刻画了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在实验上,得到了超快激光作用下光电探测器的响应特性,研究了载流子传输及复合等过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3.通过优化器件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超快激光诱导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达到了提高器件响应速度、降低器件噪声等指标的预期效果。 4.综合理论与实验,提出了对超快激光诱导光电探测器光学阻塞效应研究的未来展望和建议。 六、主要参考文献 1.罗杰斯,杨敏,浙江大学,超快激光+微纳孔阵列光电探测器.中国专利,ZL201610686020.0[P].2018-06-19. 2.FANQ,KAUERM,ETAL.Coherentacousticphonon(CAP)displacementmeasurementwithhigh-speedhigh-sensitivityopticalFETsensor[A].UltrafastPhenomenaXV[C].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6. 3.SchmidtF,ModschingN,ETAL.UltrafastGaAs-GaInAsphotoconductiveswitchesonsemi-insulatingsubstrate[J].IEEETransactionsonElectronDevices,2000,47(9):1795-1800. 4.KOOJ,PENGJ,KIMJ,etal.EnhancingthePhotoresponseofPbSNanocrystal-BasedPhototransistorsbyOnlineLaserTailoringoftheNanocrystalSizeDistribution[J].small,2016,12(36):5060-5066. 5.ElBashirSM,ElMohamedyMSA.Optimizationofahigh-speedavalanchephotodiodefor10Gbit/sopticalcommunicationsystem.Longwavelengthoptoelectronics[M].Springer,Kluwer,2003. 7.KaourA,AlomariM,ETAL.Investigationofthephoto-responseofInGaN/GaNsolarcellunderultrafastpulsedlaserexcitation[J/OL].MaterialsScienceinSemiconductorProcessing,2015,35:155-161. 8.MicuC,SoareI,ETAL.Resonantcavity-enhancedphotodetectorinflip-chipconfiguration[J].OpticsExpress,2002,10(15):5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