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性能光声断层成像重建算法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课题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性能光声断层成像重建算法研究 一、任务概述 光声断层成像(photoacousticcomputedtomography,PACT)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结合了光学和声学成像的高分辨率优势,同时又规避了光学成像的深度限制和声学成像的低分辨率问题,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PACT技术中,重建算法是实现高质量成像的核心,目前已有不少算法被提出,其中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迭代反演算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但是该算法在计算量和耗时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高效、精度更高的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将其应用于PACT成像重建中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本课题旨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性能PACT成像重建算法。具体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PACT技术及其成像过程。了解目前PACT成像领域主流算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为神经网络算法的设计提供基础和参考。 2.学习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并对不同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或医学成像领域的应用进行调研。 3.分析PACT成像中的特殊性质,构建适用于PACT成像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现有的PACT样本数据集进行训练和优化。 4.实验验证。将所设计的神经网络算法与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迭代反演算法进行比较,评估其在成像质量和计算效率方面的表现,同时进行可视化展示。 二、论文要求 1.详细介绍PACT成像技术及其缺陷,并分析现有算法的优缺点。 2.学习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并运用其原理,设计出适用于PACT成像的神经网络模型。 3.使用现有的PACT样本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并对模型进行优化。 4.使用实验数据评估所设计的神经网络算法和迭代反演算法的成像表现,并在对比分析后给出客观的评价。 5.结论部分需总结并分析所设计算法的不足之处,探讨未来可能的优化方向,并对于神经网络算法在PACT成像重建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三、写作格式要求 1.参考文献需在文章结尾列出且格式规范,文章中间引用参考文献需注明序号。 2.文章排版规范,语言表述准确、简洁。 3.如果有较复杂的算法公式,需要逐步推导并说明每一步推导的过程。 四、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1周):熟悉PACT成像技术及其发展历程,分析PACT成像的问题和目前常用的算法,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 2.第二阶段(2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CNN、RNN等,分析其在图像处理和医学成像领域中的应用,总结出对于PACT成像最适用的深度学习算法。 3.第三阶段(4周):构建适用于PACT成像的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预处理和数据标注,收集并利用现有的PACT样本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 4.第四阶段(2周):使用实验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评估所设计的神经网络算法和迭代反演算法的成像表现。 5.第五阶段(1周):总结研究内容并撰写论文,对所得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展望。进行论文修改和完善。 五、参考文献 [1]WangLV,HuS.Photoacoustictomography:invivoimagingfromorganellestoorgans.Science,2012,335(6075):1458-1462. [2]Deán-BenXL,RazanskyD.Addingfifthdimensiontobiomedicalimaging[J].NatPhoton,2014,8(11):785-786. [3]MaslovK,ZhangHF,HuS,etal.Optical-resolutionphotoacousticmicroscopyforinvivoimagingofsinglecapillaries.OptLett,2008,33(9):929-931. [4]XuM,WangLV.Universalback-projectionalgorithmforphotoacousticcomputedtomography[J].PhysRevE,2005,71(1):016706. [5]WangY,XuX,XiangL,etal.Directionaltotalvariationregularization-basedreconstructionofhand-heldoptoacousticimages[J].BiomedOptExpress,2015,6(9):3426-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