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微管蛋白是控制细胞内骨架结构的关键蛋白质,参与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运输等多种细胞活动过程。微管蛋白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此,对微管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 茚并吡唑类是一种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它能够干扰微管聚合和稳定,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当前,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的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存在一些问题,如药效不稳定、副作用大等。因此,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 三、研究内容 1.设计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 基于现有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结构和活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设计一种新型的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并对其进行优化和验证。 2.合成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 依据设计结果,采用有机合成方法合成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和性质表征。 3.评价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活性 通过体外测定,评价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和药效稳定性,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四、研究方法 1.分子对接技术 采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技术,对设计的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进行模拟和验证。通过分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优化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结构,以提高其抑制活性和生物稳定性。 2.有机合成方法 采用有机合成方法合成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具体合成路线可根据设计的结构进行设计,常用合成方法包括卤代烃取代反应、碳酸酯化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等。 3.体外测定技术 采用体外测定技术,主要包括细胞毒性测定、微管聚合抑制测定、Westernblot等。通过这些技术对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和药效稳定性进行评价,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设计一种新型的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并优化其结构,可提高其抑制活性和生物稳定性。 2.开发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有望为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3.通过本研究,深入了解微管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调控,有助于丰富微管蛋白方面的基础研究。 六、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设计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完成分子对接和优化,预计耗时3个月。 2.第二阶段:合成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完成结构鉴定和表征,预计耗时6个月。 3.第三阶段:评价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和生物稳定性,预计耗时6个月。 4.第四阶段: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预计耗时3个月。 七、参考文献 1.ChenH,LinCH,LinYJ,etal.(2016).In-silicodiscoveryoftreadmillbeltmechanismofactionforattenuationofbeta-amyloidoligomerformation.SciRep6:25541. 2.HendrikxJ,RoymansD,BrombacherJ,etal.(2013).DiscoveryofaN-(3-fluoro-4-methylphenyl)-N’-(2-oxo-1,2-dihydropyridin-3-yl)ureaderivative(LuAA47070)asapotentandselectivemicrotubuledisruptor/focaladhesionkinaseinhibitorwithantitumoractivitythroughtheinhibitionofmigrationandinvasion.JMedChem56:837–51. 3.JiangK,WangJ,LiuJ,etal.(2015).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orinductionof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sviaup-regulationofSnailfacilitatescancerprogression.BiochimBiophysActa1859:417–27. 4.KangsaengS,AsanoY,KamikuboY,etal.(2018).Newstilbenestargetingthecolchicinebindingsiteofmicrotubuleswithpotentantitumoractivities.EurJMedChem153:73–90. 5.OkudaK,YokoiK,Kurosaw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