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软硬协同的侧信道防御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当前,侧信道攻击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安全威胁。侧信道攻击是指攻击者不直接攻击计算机系统本身,而是针对计算系统的周边环境或不合理的设计来发动攻击。主要有功耗分析攻击、时序分析攻击、电磁泄漏攻击和温度分析攻击等。这些攻击方式都可以窃取目标计算系统的密钥等敏感信息,给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目前,侧信道攻击的防御技术主要有软件和硬件两种方案。软件方案主要是利用安全算法,可以通过添加噪音或降低时钟频率来减小侧信道攻击的效果。而硬件方案则是通过将特定的硬件设计,在降低芯片功耗的同时保持数据加密运算,从而使攻击者难以窃取当前系统所处理的密钥信息。 然而,单纯的软件或硬件防御方案均存在局限性。软件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和速度。硬件方案则需要重复设计和制造计算机芯片,成本较高,远不能满足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中心的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侧信道攻击问题,必须同时优化软硬件两方面技术,实现软硬件协同,才能更好地保障信息的安全。 二、研究目的与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软硬协同的侧信道防御关键技术,采用硬件方案减小芯片功耗同时通过软件方案保证信息的安全,并在与其他防御方案对比实验中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在防范侧信道攻击方面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的水平。 2.有助于降低防御成本,通过实现软硬件协同,能够减少重复设计和制造计算机芯片的时间和成本。 3.为关注信息安全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并有望探索出一些针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新途径,有助于推动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和前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侧信道攻击及其特点、现有的防御方案、基于软硬协同的侧信道防御技术、相关性能评价和对比试验等方面。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对现有侧信道攻击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整理,归纳侧信道攻击的相关特点和技术基础,探索其发展及危害。 2.总结现有的侧信道防御方案,包括软件方案和硬件方案的原理,并分析其优缺点。 3.提出一种基于软硬协同的侧信道防御技术,并围绕该技术展开研究和实验。 4.设计本研究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流程,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评价本研究提出的侧信道防御技术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对侧信道攻击及其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释,从技术角度探讨了侧信道攻击如何窃取计算机系统的敏感信息。 2.从现有的安全防御方案中提炼出优点和不足,并围绕软硬件协同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软硬协同的侧信道防御技术。 3.针对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相关性能和安全可行性测试,评估技术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1.本研究采用软硬件协同方案,综合利用软件防御和硬件防御的优点,使防御方案更加完善和高效。 2.本研究提出的侧信道防御技术,具有实施简便、成本低廉、性能好的特点,有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较好的推广和使用。 3.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能够有效地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并且对同类型的侧信道防御技术的研究也将带来新的启示和方向。 五、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预计历时10个月完成,具体进度如下: 第1-3个月:对侧信道攻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和学习,收集相关的论文文献,总结现有的防御方案。 第4-6个月: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合,提出一种基于软硬协同的侧信道防御技术,并阐明其原理和优势。 第7-8个月:针对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相关性能和安全可行性测试,评估技术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第9-10个月: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写出最终的研究报告并进行答辩。 六、参考文献 1.Jin,H.,Zhou,J.,Mohanram,K.andMukhopadhyay,D.,2020.Side-channelattackandcountermeasureforhardwaresecurity:Asurvey.IEEETransactionsonEmergingTopicsinComputing,8(2),pp.292-304. 2.Marsono,M.N.,Iwamoto,M.,Homma,N.andHatanaka,T.,2016.System-leveldesignapproachforside-channelattackresistantprocessorwithsecretcustominstruction.IEEETransactionson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VLSI)Systems,25(6),pp.2132-2142. 3.Padmanabhan,V.andRanganathan,K.,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