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OSS侧基环氧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其固化物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环氧树脂具有很好的物理性能,特别在建筑、化工、包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环氧树脂主要使用二酸酐和双酚A等原料制备而成,但是这些原料具有环境危害性和生态风险,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为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环境友好的制备环氧树脂的方法和原料。 环氧树脂的POSS侧基化是一种新的制备方法,通过将环氧树脂分子中的一部分氧化直链烃基替换成POSS分子,可以大大提高环氧树脂的稳定性和耐热性。因此,研究POSS侧基环氧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其固化物性能,对新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1.合成方法的研究 (1)确定POSS侧基材料 POSS可以改善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在POSS分子中,取代其上的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就可以形成可交联的POSS硅氧烷基团。因此,在选择POSS侧链分子时,要考虑其交联能力、耐热性和化学惰性。 (2)合成方法的选择 目前,POSS侧基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由基聚合法、季铵盐催化法、金属有机酸催化法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限制。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优化条件,以获得高质量的POSS侧基环氧树脂。 2.表征方法的研究 POSS侧基环氧树脂的结构和性能的表征主要包括核磁共振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热机械分析等,以了解环氧树脂POSS侧基化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 3.固化物性能的研究 通过对POSS侧基环氧树脂进行光固化、热固化和双固化等处理方法,考察其固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评估其使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计划 1.合成方法和表征方法的选择 (1)确定POSS侧基分子 考虑到POSS硅氧烷基团的交联能力、耐热性和化学惰性等,我们将选择Octa(γ-(2,3-epoxypropoxy)propyl)polyhedraloligomericsilsesquioxane(POSS-epoxy)作为侧基分子。 (2)合成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季铵盐催化法合成POSS侧基环氧树脂,优化条件为POSS-epoxy用量为5%,N,N-二甲基乙酰胺用量为10%,4-二甲氨基吡啶用量为1%,反应时间为24h。 (3)表征方法的选择 合成POSS侧基环氧树脂后,我们将通过核磁共振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热机械分析等方法进行表征,以了解环氧树脂POSS侧基化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 2.固化物性能的研究 我们将采用光固化、热固化和双固化等方法对POSS侧基环氧树脂进行处理,评估其固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评估其使用价值。 3.研究计划 本研究拟于2022年9月开始,为期12个月,具体时间计划如下: (1)9月:确定POSS侧基分子,优化合成条件 (2)10月:合成POSS侧基环氧树脂,进行表征 (3)11月:采用光固化等方法处理POSS侧基环氧树脂 (4)12月:评估固化物的性能,总结研究成果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合成得到POSS侧基环氧树脂,并通过一系列表征和处理方法进行性能评估,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研究成果: (1)学习获得POSS侧基化环氧树脂的制备技术和表征方法; (2)了解环氧树脂POSS侧基化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 (3)评估POSS侧基化环氧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 (4)为新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参考文献: [1]KongXL,HeJW,RongMZ,etal.Preparationandpropertiesofavinyl-POSS-modifiedreactivetoughenerforepoxyresin[J].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2014,49(14):4828-4838. [2]YangL,LiuL,FanJ,etal.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multifunctionalPOSS-containingepoxyacrylateoligomerswithhighthermalstability[J].PolymerComposites,2014,35(3):510-516. [3]ShenJ,WuZ,XuH,etal.Preparationandpropertiesofblockcopolymersofpolyurethaneandpoly-POSS-containingmethacrylate[J].PolymerEngineering&Science,2014,54(4):8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