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一一一一一探究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史料实证 甲: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2)根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以阐述。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事实,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事实,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2)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历史解释 (1)变化原因: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其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②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华民国、新中国各进步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各种改革,促使中国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变化。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④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特征:①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复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史家论断孔祥宇在《“西化”影响下的京津市民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一文中指出,民国以来,在京津市民的物质生活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该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它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衍生物”,伴随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入侵而传入;其次,京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经济特点,促进了京津市民物质生活的西化。第三是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以及留洋人士的榜样效应起到了一定作用;最后,西方事物本身的一些优点也助长了它的传播。这种“西化”现象,体现在衣着时尚、饮食喜好、居家摆设、出行工具等多个方面。典例剖析 【例题】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考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题目立意: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提供的现象着手,得出合理的认识,旨在考查论从史出的基本能力。 解题指导:科举考试中“假装辫发”现象的出现,表明许多知识分子仍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旧的观念和习俗的束缚,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旧制度在制约着社会观念的变革。故选D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