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井田制都江堰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妇功淬火 [巧学妙用][图示解史]耕作方式的演进[漫画解史]均田制[图示解史]家庭手工业[构图解史]古代手工业【图片解史】《天工开物》考法1史论阐述类——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明立意从农耕变化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清误区本题为历史阐释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片面认为小农经济出现于封建社会,实际上,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出现的。1.积极因素2.消极因素考法2史料主旨类——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影响★明立意从饮食器具发展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 ★清误区本题为史论推理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解答该题时,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变迁的背后因素和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极易错选成D项。(1)整体地位:是农耕经济的补充,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 (3)经营方式: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和发展。考法3史料主题类——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二(1)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13分) 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提示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①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古代农业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是相互作用的,精耕细作是天人相参和天人相协的结果。 ②精耕细作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使单位面积土地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为人口较快的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 ①中国传统农业科技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应用而轻机理,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始终没有达到可控实验的水平,缺乏精确的数据和概念体系。 ②中国传统农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农法的进步与农器的改进的“节劳型”;一为“多劳型”(即投入大量劳动力,一般不采用铁犁牛耕)。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的轨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以至下降的趋向。考法4开放探究类——从水利工程的兴修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阅读以上史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提示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要求:至少提取两项,其中每一项信息2分,说明4分)☆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图片图表类试题,解答时需注意:(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