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被动源地震探测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任务背景 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是中国地理位置重要的区域,在地震灾害、地质灾害、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地壳上地幔结构是该区域岩石圈动力学、地震活动、构造演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地质过程、地震风险、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被动源地震探测方法,探究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壳上地幔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利用被动源地震探测方法获取地震波数据,运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该区域地下结构的速度和阻抗变化,探究该区域的地球物理性质、动力学特征和岩石圈结构模式。 2.分析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差异性,并探究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对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区域承担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活动差异化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3.探究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时空演化规律,发现区域变化的趋势和范围,为地震风险评估、资源勘探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工作计划 1.数据获取: 利用全国地震研究网络提供的地震波数据,对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区进行区域覆盖监测,获取期间地震波数据,包括P波和S波。 2.数据处理: 将获得的地震波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多种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地震波形图。对于众多的地震波数据进行选择,筛选出符合研究目的的发震时间、震源深度、震中距、震级相近的地震。利用理论计算方法,计算该区域内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和阻抗变化等数据,依据得到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该区域的地下结构模型。 3.结果分析: 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特征,研究该区域的地球物理性质和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分析所得到样本探究测试区域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潜在的地震风险和构造变化的趋势和方向。同时,对区域差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承担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化的根源。 4.结论撰写: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地球物理和动力学特征差异的原因,发现区域变化的趋势和范围,为后续的地震风险评估、资源勘探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成果及预期效益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为研究对象,利用被动源地震探测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旨在了解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和动力学特征,探究构造演化过程,并为后续的构造演化、地震风险评估和资源勘探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预期成果包括: 1.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探究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学和动力学特征差异的原因。 2.对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台西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揭示潜在的地震风险和构造变化趋势。 3.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学和动力学特征,为该区域的资源勘探和地震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并在国内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学术会议上进行知识分享,推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五、研究条件和时间安排 本研究所需设备、场地和人员如下: 设备:计算机、数字地震记录仪、传感器、网状地震仪等。 场地:貌似没需要特殊的场地。 人员:负责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岩石圈物理学专家、负责理论计算的应用物理学专家、及个人或者团队。 时间安排: 本研究总计时长为1年,研究安排如下: 第1-2个月:数据获取和处理 第3-4个月:理论计算 第5-10个月:结果分析和撰写结论 第11-12个月:论文编写和会议交流发布 六、预期费用 本研究的基本开销包括人员薪酬、设备购置和预算用品,经测算,预计总费用为50万元,其中人员薪酬占费用的40%,设备购置占费用的35%,预算用品占费用的25%。 七、参考文献 1.苏玉敏.地震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吴鹏.地震波传播理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7. 3.王克勤.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方法[M].北京:石化出版社,2016. 4.邢君泽.岩石圈物理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 5.冯同军.地震断层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