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影响的QTL分析的任务书 任务书 任务名称: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影响的QTL分析 任务背景和意义: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施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也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优化小麦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稳定性,也能为了解氮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任务目标: 本任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QTL分析研究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确定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生影响的关键时期; 2.构建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图谱; 3.鉴定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一些相关QTL; 4.探讨小麦不同施氮期的适宜施肥及优化施肥管理。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确定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确定不同氮肥处理方案; 3.测定小麦主要性状; 4.构建遗传图谱; 5.进行QTL分析。 研究方法: 1.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小麦中的几个代表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同时设计2个施氮期处理,分别为播种后45天和70天,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氮肥施用量,以此协调氮素的需求量和施肥量,并回收早、中、晚期的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数据,产量指标包括千粒重和每亩产量;品质指标包括粗蛋白含量、籽粒大小和品质等级等,以便探究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不同氮肥处理方案: 本实验选用普通尿素作为氮源,分别在播种后45天和70天处施用,设置不同氮肥水平,如1.5g、3g、4.5g/盆的氮肥浓度,以此调节氮素的供应量和施肥量,并在每个处理组中设置相应的对照(即不施肥处理),以便比较不同氮肥处理方案下的小麦农艺性状。 3.测定小麦主要性状: 在收获前对所选小麦进行测量,包括观测小麦的高度、节点数、叶面积等性状,以及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粒数、每亩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等生产性状。 4.构建遗传图谱: 使用高密度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小麦对应的遗传图谱,即选取80~90株F1代植株按照等距离等数量打上标记,利用50kIllumina芯片筛选拉格鲁和草履蛾素等分子标记,对小麦不同品种进行基因筛选和测序。 5.进行QTL分析: 运用QTL-SE方法对测定后的各项小麦性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不同处理组之间的遗传方差,找出关键性状的主要QTL,并分析其表达模式、遗传效应、交互作用及与氮素相关的基因表达机制和代谢途径等信息。 预期结果: 预期通过本任务的研究,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影响的QTL分析,可以: 1.确定不同施氮期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特征和关键时期; 2.构建小麦的遗传图谱,确定各个性状QTL的位置和遗传特征; 3.鉴定不同施氮期对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的一些相关QTL; 4.为探究小麦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小麦的育种研究以及农业生产操作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Cai,S.,Si,Z.,Cheng,Z.,Liu,Y.,Zhong,Y.,Wu,Z.,...Zhou,Y.(2018).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revealsthegeneticarchitectureunderlyingsalttolerance-relatedtraitsinrapeseed(BrassicanapusL.).FrontiersinPlantScience,8,1391.doi:10.3389/fpls.2017.01391 Liu,X.,Yang,S.,Zhao,Y.,Wen,Y.,Cheng,C.,Wang,W.,...Ji,J.(2018).Genome-wideassociationmappinganddifferentialexpressionanalysisofsalttoleranceinBrassicanapusL.FrontiersinPlantScience,8,2215.doi:10.3389/fpls.2017.02215 XiaojianYin,ShuaiLiu,NingzhenHuang,WeiLiu,WeixiaWang,XianyongLin,HaiquanRen,LijuanWei,andZhixiaWu.AcombinedlinkageandassociationmappingstudyrevealsQTLforagronomictraitsintomato.BMCPlantBiology,2018,18(S2):91.doi:10.1186/s12870-018-1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