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是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尤其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债务危机不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负责管理债务的相关机构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从宏观变量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地区差异、宏观变量、举债方式等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但这些研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没有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具体拆分到各行业的情况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为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原因,为政府、相关机构和广大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和探讨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综合分析政府债务规模随各因素的变动情况下的可能影响。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增长、财政收支状况、经济结构、利率等宏观因素。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包括各行业具体情况、政府部门间的配合等微观因素。 3、分析各因素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关系,为科学地预测债务未来规模,提出建设性的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有关信息资料的方法,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整理,从政府部门间应配合协调与债务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来探讨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 2、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是根据数据资料,将相关变量建模,并运用计量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本文将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为样本,对因素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研究步骤为: 第一步:掌握有关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基本概况和相关文献。 第二步:通过对中国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数据的采集整理,建立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模型。 第三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第四步:在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四、预期结果和研究价值 本文预期的实证结果希望能够进一步确认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对债务规模的影响程度。同时,本文将对政府、相关机构等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以便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控制债务规模。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如下: 1、为政府、相关机构和广大市场参与者提供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预测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于正确评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2、拍摄跨行业的支撑材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3、本文对政府部门的配合协调和融资风险管理等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对于未来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研究进度安排 截至目前,本文已完成以下进度: 1、初步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对研究课题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重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2、已收集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并进行了初步的数据清理和整理。 3、对研究所需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掌握。 4、已确定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如下: 1、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对样本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2、完善收集的数据,并进行规范化处理。 3、根据前两个步骤的工作,建立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模型。 4、对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相关数据和结论。 5、撰写论文并进行修改,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六、参考文献 1.许强.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尹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4. 3.吕立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西部金融论坛,2016(7):122-124. 4.梅丽.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王磊,胡智锋.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25-29. 7.王超.“宏观+微观”双重机制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原因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