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究点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从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一方面,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空气运动特点不同,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3.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的影响: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上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一般比海洋上大;②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水热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③海陆的差异还形成了大规模的季风环流和地方性的局部环流(如海陆风),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2)洋流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且对低层大气有加热作用,易使空气产生对流,形成降水;寒流降温减湿,且对低层大气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对流,降水偏少,但易形成雾。(3)地形的影响:地面高低不同,影响气温和气候的垂直变化;坡向不同,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阳坡多,阴坡少),降水存在差异(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4)地面性质不同(海洋和陆地、裸地和植被覆盖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影响大气温度。 (2)排放温室气体和氟氯烃化合物,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地面接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3)改变下垫面,影响局部地区气候。人工造林、兴修水利,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破坏地表植被,使气候恶化;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形成城市气候。考点互动探究[解析](1)C(2)A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图示区域属台湾岛,中部偏东等温线分布密集且呈闭合状,应位于台湾山脉,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台湾岛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掠过海洋的东北季风以及台风的影响,降水丰沛。③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④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②地虽受季风影响较弱,但地形的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①地位于西部平原地区,地处台湾山脉夏季风的背风坡,受季风影响小,年降水量相对最低。►探究点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北半球) 2.气候类型的判断 (1)一般方法:以“温”定半球、定带,以“水”定型 利用气温高低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气温高,12、1、2月气温低,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利用气温确定温度带,利用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 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2)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①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图9­4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干冷(雨热同期)。 图9­5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似点:降水总量有时相似。 图9­6④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似点:气温冬冷夏暖,降水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图9­7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冷锋锋后冷气团一侧,为阴雨天气,A项正确;乙地位于暖锋锋后暖气团一侧,天气晴朗,B项错误;丙地气压比四周高,为高压中心,是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C项正确;丁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等压线较平直,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D项错误。第(2)题,①气候类型的1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7月平均气温不到20℃,全年降水较均匀,为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气候类型1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降水稀少,冬季降水较多,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图中丁地为地中海气候。►探究点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和适应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地球处在寒冷期的后期。 (2)人为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 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绿色植物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互动探究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