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景观格局及海绵城市构建的城市新区水环境保护研究——以广西龙象谷为例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环境之一。因此,构建海绵城市和提高城市水环境保护水平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水循环功能受到破坏,城市雨水排放增加,导致城市内涝、下水道通行不畅,水体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加剧。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是防止城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能够在保障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城市抗灾能力。龙象谷作为广西新区示范区之一,城市化发展日益加快。对于龙象谷新区来说,如何构建基于景观格局及海绵城市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海绵城市构建及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探究龙象谷新区的水环境保护机制,将构建海绵城市、提高城市水循环利用效率与景观格局的优化相结合,为龙象谷新区及其他新城区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 1.分析海绵城市构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景观格局提出龙象谷新区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路径。 2.系统研究龙象谷新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水循环系统构建方案。 3.分析龙象谷新区景观格局,优化景观格局以实现有效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建设。 4.提出符合龙象谷新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实现城市雨水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城市水环境的保护。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海绵城市构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城市海绵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探析构建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实现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2.分析龙象谷新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地形、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结合新区城市规划和建设现状,探讨龙象谷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和相应的水循环系统构建方案,并提供科技支撑和市场运作模式。 3.针对龙象谷新区的景观格局,通过遥感技术等工具进行景观分类和格局分析,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提供景观格局优化的方案,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水循环系统的集成。 4.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结果,提出符合龙象谷新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包括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渗透和保护、城市排水管网络改造和更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现场调查、数据采集、实验研究和模拟仿真等。 四、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2021年10月-2022年2月 1.第一阶段(2021年10-11月):文献资料收集和综述;调查和数据采集;分析龙象谷新区的自然环境和现状;深入了解新区中海绵城市构建的情况和需要。 2.第二阶段(2021年11-12月):分析国内外海绵城市构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运作模式;结合龙象谷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提出可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3.第三阶段(2022年1月-2月):通过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景观分类和分析;提出优化龙象谷新区景观格局的方案;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符合新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4.第四阶段(2022年2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包括龙象谷新区海绵城市构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龙象谷新区景观格局分析及优化,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制定等,总结海绵城市构建及景观格局对新区水环境保护的贡献,提出龙象谷新区及其他新城区实现海绵城市构建的策略和建议。 2.学术论文:以本研究为基础,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水土保持等相关领域优秀学术刊物上,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借鉴和基础。 3.研究成果宣传材料:制作海报、宣传册等材料,并举办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将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和景观优化方案宣传、推广到社会各界,提高海绵城市和景观优化的认知度和推广效果。 六、参考文献 1.杜维广,周世伟,边阳阳,袁成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践和中国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3):255-263. 2.夏洋,钟琼,丁群,等.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的城市绿地规划研究.生态学报,2020,40(6):2194-2205. 3.胡景钊,刘传文,赵伟光.海绵城市的技术支持平台及实践案例.中国绿化,2019,(6):1-6. 4.翟国华,郑志强,宋永香.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构建及管理.生态学报,2005,25(3):532-539. 5.杨才功,杨涵.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可行性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3,(4):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