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桥梁的建设与使用也随之增加。桥梁的安全性是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问题,而桥梁的承载能力则是桥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桥梁的承载能力评定旨在确定桥梁在正常和极端荷载情况下的承载能力,为桥梁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都是根据规范或经验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方法往往会出现偏差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老化或受损的桥梁,计算结果往往会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因此,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提高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探究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构建适用于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影响线有限元模型,并开展数值计算分析。 3.针对不同桥梁状况,比较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和传统评定方法的评定结果,并进行优化。 4.验证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为桥梁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 1.影响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通过建立适用于不同桥梁的有限元模型,结合影响线理论,构建出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2.数值计算分析 在建立的影响线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进行一系列数值计算分析,得出不同荷载情况下的位移、应力和变形情况。 3.结果对比和优化改进 比较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和传统评定方法的评定结果,并进行优化改进。比较的评定结果包括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承载能力和桥梁结构的应力变形分布。 4.有效性验证 通过实测数据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评估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主要任务和要求 1.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深入研究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建立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3.在ANSYS软件平台上建立适用于不同桥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 4.对比分析传统评定方法和修正方法在不同荷载情况下的评定结果,提出优化改进建议。 5.利用实测数据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评估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改进措施。 6.撰写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五、研究条件及经费预算 1.硬件条件:个人电脑、ANSYS软件等。 2.软件条件:MATLAB、Microsoftoffice等。 3.经费预算:主要包括文献查阅、实验材料购置以及差旅费等,预算总额为人民币10万元。 六、研究计划安排 1.第一阶段(1个月):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 2.第二阶段(2个月):建立基于影响线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3.第三阶段(4个月):在ANSYS软件平台上建立适用于不同桥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 4.第四阶段(1个月):对比分析传统评定方法和修正方法在不同荷载情况下的评定结果,提出优化改进建议。 5.第五阶段(2个月):利用实测数据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评估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改进措施。 6.第六阶段(1个月):撰写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七、参考文献 [1]PerroneG.,SepeV.,“Bridgemanagement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arthscanPublicationsLtd.,London,UK,2007. [2]国家标准.道路桥涵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祝淼.桥梁承载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5. [4]DuanL.,WongY.L.“Bridgeevaluationwithfiniteelementmethodusingmeasureddynamiccharacteristics”EngineeringStructures,2000,Vol.22,No.4,pp.313-321. [5]LupiJ.,LeducD.,ChristoryV.,etal.“Afiniteelementmodelupdatingapproachfordamagedetectioninbridges”Mechanical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2008,Vol.23,No.8,pp.2703-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