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处理效果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任务背景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钻井泥浆的废弃量也在不断增加。废弃钻井泥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对废弃钻井泥浆的处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微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废水处理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钻井泥浆中的有机物质含量高,微生物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解废弃钻井泥浆中的有机物质,减少顶空的污染,避免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并能够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因此,研究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处理技术,评估其降解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的效果,为废弃钻井泥浆的环保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采集废弃钻井泥浆并进行化学分析; 2.筛选适合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菌株; 3.进行微生物处理实验,研究微生物菌株对废弃钻井泥浆中有机物质的降解效果以及重金属去除的能力; 4.对微生物处理后的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化学分析,评估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效果; 5.探究并分析微生物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机制。 四、研究方法 1.采集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化学分析,确定废弃钻井泥浆的成分; 2.筛选适合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菌株,包括通过富集培养等方法进行筛选,试验中将设置对照组并进行对比分析; 3.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实验,重点研究微生物菌株对废弃钻井泥浆中有机物质的降解效果,以及其对重金属的去除能力; 4.对微生物处理后的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化学分析,评估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效果; 5.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和结论,探究并分析微生物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微生物处理技术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 1.研究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处理技术,提高了废弃钻井泥浆的环保处理效果,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通过降解废弃钻井泥浆中的有机物质,微生物处理技术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降低了废弃钻井泥浆的资源浪费; 3.深入分析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处理技术提供了参考。 六、研究计划 1.第一阶段(2个月):采集废弃钻井泥浆样本,并进行化学分析,确定废弃钻井泥浆的成分。 2.第二阶段(3个月):筛选适合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微生物菌株,并进行微生物处理实验,研究微生物菌株对废弃钻井泥浆中有机物质的降解效果以及重金属去除的能力。 3.第三阶段(3个月):对微生物处理后的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化学分析,评估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效果。 4.第四阶段(2个月):探究并分析微生物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微生物处理技术提供参考。 5.第五阶段(1个月):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工作。 七、参考文献 1.Ahalya,N.,&Ramachandra,T.V.(2014).Microbialdegradationofpetroleumhydrocarboncontaminants:anoverview.InHandbookofresearchoncomputationalandsystemsbiology:interdisciplinaryapplications(pp.48-72).IGIGlobal. 2.Anderson,R.T.,&Lovley,D.R.(2000).Hexadecanedecaybymethanogenesis.Nature,404(6777),722-723. 3.Gao,J.F.,Wang,J.Z.,Wei,X.Y.,&Xing,D.F.(2015).Areviewofmicrobialenhancedoilrecoverytechnology.Petroleumscienceandtechnology,33(3),344-350. 4.Kogbara,R.B.,Okerentugba,P.O.,&Nwilo,P.C.(2013).Microbialremediationofhydrocarbon‐contaminatedenvironments:anoverview.NationalJournalofScienceandTechnology,10(1),131-139. 5.Liu,D.,Xu,K.,Zhang,Q.,&Liu,Y.(2017).Theeffectofbacteriaonthesludgereductionandmethaneproductioninanaerobicdigestionprocess:Amini-review.Sustain.Environ.Res.,27(3),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