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传质机理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膜分离技术是目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一种物理分离技术,其中中空纤维膜是一种常用的膜式过滤器。中空纤维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高通量、高剩余率、高选择性等特点,且操作简单、成本低。然而,中空纤维膜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膜污染、膜的寿命短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液膜传质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中空纤维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液膜传质技术是指在中空纤维膜内外形成液膜,并将被处理的物质送入膜内,从而达到传质的目的。 目前,对于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机理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虽然一些研究对于液膜厚度、流量、转速等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对于液膜传质过程的数学计算模型和理论研究尚未够深入,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机理。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的机理,通过分析液膜传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建立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验证,了解液膜传质厚度、流量、转速等各因素对于液膜传质的影响,为发展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三、研究内容 1.对液膜传质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究液膜传质机理; 2.建立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包括流动方程、传质方程、界面行为方程等; 3.通过尝试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液膜传质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液膜传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通过模型验证,探究液膜传质厚度、流量、转速等因素对液膜传质效率的影响,并探究液膜传质的最佳条件; 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为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1.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研究成果; 2.进行实验研究,尝试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液膜传质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3.建立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包括流动方程、传质方程、界面行为方程等; 4.通过模型验证,探究液膜传质厚度、流量、转速等因素对液膜传质效率的影响,并探究液膜传质的最佳条件; 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为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五、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 研究时间:2021年9月-2022年3月 阶段性成果: 1.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液膜传质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系统分析; 2.2021年11月底前建立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 3.2022年1月底前完成模型验证,通过分析液膜传质实验结果,探究液膜传质厚度、流量、转速等因素对液膜传质效率的影响,探究最佳液膜传质条件; 4.2021年2月底前完成优化建议,提出对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的建议。 预期成果: 1.基于对液膜传质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系统分析,探究液膜传质机理,解决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效率; 2.建立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为液膜传质过程的数学计算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3.通过模型验证,了解液膜传质厚度、流量、转速等因素对液膜传质效率的影响,提出优化建议,为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参照。 六、经费预算 本研究预计需购买液膜传质实验设备,购置材料及其他费用,共计5万元。 七、研究团队及分工 本研究团队由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的学者组成,共5人。研究团队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研究内容,团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本次研究任务。 指导教师:教授XX,负责研究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及纠错。 团队成员及分工: XX:负责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 XX:负责建立中空纤维膜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 XX:负责模型验证和优化建议提出,为研究结果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XX:负责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XX:负责研究的进度控制和研究成果的撰写。 以上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协同合作,积极配合完成本次研究任务,确保研究取得预期成果。 八、参考文献 1.KunduP,AnandharamakrishnanC.Recentadvancesinmembranebasedliquidfilmprocessingmethods[J].FoodEngineeringReviews,2019,11(1):29-43. 2.MuthukumaranCK,DobleM,HalderG.Hollowfibermembranebasedliquid-liquidextractor:Anovelapproachfortheextractionofsolubleorganiccompoundsfromaqueousstreams[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10,176(1-3):749-754. 3.LiuJingjing,WuXiaoyu,WangJinxuan.Nanofibermembran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