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IEEE802.11DCF算法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课题名称:IEEE802.11DCF算法的研究 任务背景和意义: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IEEE802.11协议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被广泛应用。在IEEE802.11协议中,分布式协调功能(DCF)是基本的访问方法。它使用竞争方式来解决多个终端同时访问相同信道时的冲突问题,从而实现公平而高效的通信。然而,在实际应用中,DCF算法存在许多问题,如性能不稳定、信道效率低下和信道延迟高等。因此,对于IEEE802.11DCF算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任务目标:本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IEEE802.11DCF算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探索算法的优化策略,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指标,包括信道效率、网络吞吐量、数据传输时延等。同时,为了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将从仿真角度出发,讨论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并编写仿真程序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任务内容: (1)对IEEE802.11DCF算法的原理和实现细节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梳理,并对算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2)通过对算法的瓶颈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探索性能提升的方案和策略。 (3)建立基于matlab的仿真平台,实现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模型,以便研究算法的效果,并将仿真结果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分析。 (4)根据仿真实验的得出的结果,对算法的性能进行量化评估,从多个维度对算法的效果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和总结。 预期研究成果: (1)对IEEE802.11DCF算法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分析,全面展示算法的原理和实现细节。 (2)发现并分析算法的瓶颈因素,探索提高性能的策略和方案。 (3)建立仿真平台,实现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模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 (4)对算法的性能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估,从多个维度对算法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算法优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方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现有研究进展,完成计划书并确认实验方案。(时间:2周) 第二阶段:建立仿真平台,实现无线网络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时间:4周) 第三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和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汇报和答辩。(时间:4周) 参考文献: [1]BianK,GargVK.Efficientpriority-basedbackoffschemeforadhocwirelessnetworks[C]//INFOCOM2003.Twenty-secondAnnualJointConferenceoftheIEEEComputerandCommunicationsSocieties.IEEE,2003:328-336. [2]HuangYF,TsaiMY,HsuCC.AnalysisandeffectofhiddenterminalproblemonIEEE802.11wirelessLANs[C]//Proceedingsofthe200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irelessNetworks.CSREAPress,2002:272-278. [3]XuY,SastryN,ShankarU.StablethroughputregionforCSMAmultihopwirelessnetworks[C]//INFOCOM2004.Twenty-thirdAnnualJointConferenceoftheIEEEComputerandCommunicationsSocieties.IEEE,2004:88-99. [4]KimYM,ChoiJH,KimT.CACF:Achannelallocationandconflict-freetransmissionschemeforIEEE802.11adhocwirelessnetworks[C]//INFOCOM2005.24thAnnualJointConferenceoftheIEEEComputerandCommunicationsSocieties.IEEE,2005:2963-2974. [5]JiangY,ShuaiJ,SharpGP.QDCF:AQoS-awareadaptiveDCFschemeforIEEE802.11wirelessnetworks[C]//GlobalTelecommunicationsConference,2006.GLOBECOM'06.IEEE.IEEE,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