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电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现代网络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速、高带宽的传输技术,而光通信作为传输性能最强的方式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由于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电色散是影响光信号传输距离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色散将因光的折射率随波长而变化而导致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扭曲失真,甚至无法解析。因此,传输链路中对电色散进行补偿,成为了光通信技术中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标 本项目旨在研究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包括对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的特征分析和建模、适用于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的电色散补偿技术研究及其实现方法的探究。 三、研究内容 1.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特征分析和建模 (1)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特征分析:研究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产生的原因、特征、变化规律等,建立数学模型。 (2)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的特征分析:研究电色散补偿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2.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研究及其实现方法的探究 (1)电色散补偿技术:研究电色散补偿技术的种类、原理、数学模型等,针对多模光纤传输链路的特点,选择适用的电色散补偿技术。 (2)电色散补偿方法的实现:研究电色散补偿方法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探索实现电色散补偿的技术方案。 四、研究意义 1.提高光通信传输链路质量: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可以克服电色散带来的信号传输质量的退化,从而提高光通信链路的质量。 2.减少传输信号延迟:电色散会导致信号延迟,影响信号的实时性,而采用电色散补偿技术可以降低信号延迟,保证传输质量。 3.推动光通信技术发展:光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数据中心互连等领域,并且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推进,对光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可以推动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五、研究方案 1.初步阶段 (1)文献调研:搜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传输链路中电色散的特征、影响因素、补偿技术等。 (2)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理解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的影响机理,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 2.中期阶段 (1)电色散补偿技术研究:比较不同电色散补偿技术的优缺点,选择适合多模光纤传输链路的电色散补偿技术。 (2)电色散补偿方法的实现:根据选择的电色散补偿技术,研究并实现相应的电色散补偿算法和硬件设备。 3.后期阶段 (1)实验验证:验证所研发的电色散补偿方法在实际的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的效果,并考虑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通信系统中。 (2)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对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六、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1.初步阶段(1个月) (1)文献调研:1周 (2)建立数学模型:3周 2.中期阶段(4个月) (1)电色散补偿技术研究:2个月 (2)电色散补偿方法的实现:2个月 3.后期阶段(2个月) (1)实验验证:1个月 (2)结果分析与总结:1个月 七、预期成果 1.一篇关于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电色散补偿技术的论文; 2.在现有电色散补偿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宽带多模光纤传输链路中的特点,提出适合的电色散补偿技术; 3.通过电色散补偿方法的实现,验证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八、参考文献 [1]李振兴,、“光纤通信中的电色散及对策”,德州学院学报,vol.29,no.1,pp.24-28,2016. [2]陈彦杰,陶晓峰,、“电色散补偿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分析”,电子技术应用,vol.42,no.3,pp.150-153,2016. [3]A.Sampath,J.Renaudier,andY.Frignac,“ElectronicDispersionCompensationforMultimodeFiberLinkswithLargeDifferentialModeDelay,”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vol.32,no.12,pp.2331-2338,2014. [4]B.Li,C.Lv,andL.Zhang,“Electronicdispersioncompensationforamultimodefiberlinkusingparallelinterferingsignalsandmultiplereceivers,”OpticsExpress,vol.24,no.3,pp.2465-247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