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无线体域网功率控制算法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课题名称: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无线体域网功率控制算法研究 研究人员:XXX 研究目的和意义: 无线体域网(WirelessBodyAreaNetwork,简称WBAN)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个人健康监测系统,其可穿戴传感器节点直接植入在人体上,能够实时地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例如心电图、体温、血氧等信息。由于WBAN的监测范围仅限于人体周围几米范围内,因此其功率控制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考虑到人体姿态变化的情况下,功率控制成为不可或缺的指导性算法。 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WBAN功率控制算法,以保证WBAN在较小的功率范围内能够可靠地传输数据,同时也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节能效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WBAN的功率控制技术,推动健康监测和医学应用的发展,同时也为无线网络、嵌入式系统以及传感器网络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研究内容: 1.调研分析WBAN功率控制算法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2.研究人体姿态变化的数据采集方法,探索影响功率控制的关键因素,如身体姿势、运动情况、家庭布局等。 3.分析WBAN中的功率控制机制,并研究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功率控制算法。包括但不限于人体姿态因素与功率控制关系的建模与探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等。 4.利用MATLAB/NS2等工具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并分析其性能优点、局限性等,为算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5.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 研究方法和步骤: 1.调研分析WBAN功率控制算法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主要基于SCI、EI等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对近年来有关WBAN功率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 2.研究人体姿态变化的数据采集方法,探索影响功率控制的关键因素。通过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等方法,对人体姿态变化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3.分析WBAN中的功率控制机制,并研究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功率控制算法。主要是对人体姿态因素与功率控制关系的建模和探究,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设计和实现。 4.利用MATLAB/NS2等工具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并分析其性能优点、局限性等。在进行实际仿真测试前,需要初步停留在虚拟仿真方面,保证正确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 5.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通过论文发表,可以使所研究的算法得以广泛应用,为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研究计划: 时间安排、研究内容与研究进度 第一年 1.3月:选题确定、开题报告。 2.4月-5月:对WBAN功率控制算法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 3.6月-9月:研究人体姿态变化的数据采集方法,探索影响功率控制的关键因素。 4.10月-12月:分析WBAN中的功率控制机制,并研究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功率控制算法。 第二年 1.1月-4月:利用MATLAB/NS2等工具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 2.5月-9月: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 3.10月-12月:结题报告及总结。 预期成果: 1.分析WBAN功率控制算法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找到瓶颈及优势。 2.实证数据和分析,整理出影响功率控制的关键因素,为后续设计算法做重要准备。 3.设计并实现基于人体姿态变化的WBAN功率控制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4.发表学术论文,使所研究的算法得以广泛应用,为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Sen,S.,Dutta,A.,&Hu,F.(2011).Asurveyonwirelessbodyareanetworks.JournalofNetworkandComputerApplications,34(3),877-886. 2.Abbasi,Q.H.,&Islam,N.(2016).Interferenceawareenergy-efficientroutingforwirelessbodyarea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MobileComputing,15(1),162-174. 3.Huang,L.,Qiu,S.,&Chen,R.(2015).Surveyonwirelessbodyareanetwork.JournalofMedicalBiotechnology,1,41-46. 4.Rostami,M.,&Majd,A.E.(2016).Designofenergy-efficientroutingprotocolforwirelesssensornetworks.InProceedingsofthe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andNetworkSecurity,126-131. 5.Wang,X.,Cheng,J.,&Zhan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