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κ-卡拉胶的凝胶化作用及其与魔芋胶协同作用特性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κ-卡拉胶的凝胶化作用及其与魔芋胶协同作用特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现代食品加工中,添加剂不可缺少。其中,利用胶类添加剂构建食品胶体结构成为一种重要手段。κ-卡拉胶作为天然来源的胶类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中。其特点为:用水溶解后,随温度升高逐渐凝胶化;在酸性环境下凝胶效果更佳;与魔芋胶的协同作用可以改善凝胶结构,提高凝胶稳定性。 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未详细探讨κ-卡拉胶在不同条件下的凝胶化作用机理,且对于其与魔芋胶的协同作用特性的研究也还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凝胶化作用角度深入研究κ-卡拉胶的特性,并探究其与魔芋胶的协同作用机理及特性,为食品加工领域中的胶体结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κ-卡拉胶的凝胶化作用机理 1.利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对κ-卡拉胶分子结构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温度对结构变化的影响; 2.通过动态流变仪对κ-卡拉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流变特性进行测试,研究pH值对胶体结构的影响; 3.采用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不同条件下的κ-卡拉胶凝胶结构形态及其变化; 4.结合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流变特性、TEM等分析结果,深入预测κ-卡拉胶凝胶化作用机理,确立其凝胶结构特性。 (二)探讨κ-卡拉胶与魔芋胶的协同作用机理及特性 1.利用动态流变仪对单一κ-卡拉胶和魔芋胶的流变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其凝胶结构及稳定性; 2.重点研究两种高分子胶体结构复合后的变化:控制不同pH值和不同温度下,分析两种胶体结构的相容性,定量分析复合后凝胶结构及稳定性变化; 3.结合流变特性、TEM等分析结果,探讨κ-卡拉胶和魔芋胶协同作用机理及特性。 三、研究意义 1.通过深入研究κ-卡拉胶凝胶化作用机理,为加工生产中的胶体结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2.研究κ-卡拉胶和魔芋胶的协同作用更能够为食品加工领域中针对高分子胶体结构的改善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3.为研究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的凝胶化作用提供借鉴。 四、研究流程 1.实验前准备及质量检查; 2.κ-卡拉胶的凝胶化作用机理研究: (1)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动态流变仪、TEM等仪器对κ-卡拉胶分子结构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分析; (2)结合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流变特性、TEM等分析结果,预测κ-卡拉胶凝胶化作用机理及其凝胶结构特性。 3.κ-卡拉胶和魔芋胶的协同作用机理及特性研究: (1)利用动态流变仪对单一κ-卡拉胶和魔芋胶的流变特性进行测试; (2)在不同pH值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控制两种高分子胶体结构的复合,分析其凝胶结构及稳定性变化; (3)通过流变特性、TEM等仪器对复合后的凝胶结构进行分析,探讨κ-卡拉胶和魔芋胶协同作用机理及特性。 4.实验结果分析; 5.结论及建议书写。 五、研究计划 1.设计实验方案及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2.分别对不同条件下κ-卡拉胶和魔芋胶进行动态流变仪测试和TEM分析,以研究两种高分子胶体的凝胶结构及稳定性; 3.利用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等仪器对κ-卡拉胶分子结构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其凝胶化作用机理和凝胶结构特性; 4.结合流变特性、TEM等分析结果,探讨κ-卡拉胶和魔芋胶协同作用机理及特性; 5.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展示,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F.Oulahal,A.Tiraferri,C.E.Gaiani.Interactionofkonjac-glucomannanwithκ-carrageenan:rheologicalandmicrostructuralstudies.FoodHydrocolloids,2014.41:75-81. 2.Q.Dong,W.C.Huang,Y.M.Yin.Theeffectsofκ-carrageenanandkonjacglucomannanontherheologicalandthermalpropertiesoflow-fatglobefishmeatemulsion.FoodScienceandTechnologyInternational,2014.20(2):111-120. 3.魏玲,冷桂芳,李莉,吕德峰.魔芋胶与κ-卡拉胶复合凝胶特性的研究.中国调味品,2014.39(3):99-101。 4.王青,王路,徐旭辉,等.κ-卡拉胶酸敏感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膜科学与技术,2012,20(5):433-439。 5.陈伟杰,童柏成.κ-卡拉胶的研究和应用.食品科学与技术学报,2006.41(6):7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