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儿腹泻定义 易感因素 病因1、感染因素;2、非感染因素 发病机制1感染性腹泻;2非感染性腹泻 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小儿腹泻小儿腹泻(infantile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成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不超过200g,婴儿粪便量10g/kg/d以下。 腹泻:大便次数增加,粪便量超过正常界限,粪便含水量超过80% 世界: 发病率:10亿/年,其中5亿/第三世界, 死亡率:肿瘤 (WHO)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腹泻 腹泻:第三世界小儿第一位死因。中国 发病率:8.36亿人次/年, (21省市)5岁以下2.98亿人次/年 5岁以下0.86-3.9次/人/年 平均2.5次/人/年 农村2.9次/人/年 (8省市)每年两个高峰 7、8、9,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10、11、12,轮状病毒 HighChildhoodMorbidityHighChildhoodMortalityMalnutritionIf:Diarrhea+Malnutrition【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重,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2.生长发育快: 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3.机体防御功能差①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病因:(一)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1.病毒感染、80%腹泻由病毒感染引。20世纪70年代国外证明了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rota-virun),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诺伏克病毒、冠病毒。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的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大组。1)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菌侵入肠道后,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褶萎缩变平,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2)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菌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引起腹泻。3)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致病菌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4)出血性大肠杆菌(EGEC):致病菌粘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引起肠粘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5)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EAEC):致病菌以集聚方式粘附于下段小肠和结肠粘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不引起组织损伤。(2)空肠弯曲菌: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粘膜,引起炎症性、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3)耶尔森菌:除侵袭小肠、结肠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4)其他: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于包子虫等。(二)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可产生高渗性腹泻;②过敏性腹泻。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而引起腹泻。2.气候因素:气候变化,腹部着凉肠蠕动增加。【发病机制】导致腹泻的机制有:1.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2.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3.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4.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据此可将腹泻分为“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和肠道功能异常”等4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感染性腹泻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