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人脸检测的任务书 一、任务目标 本任务主要旨在通过多信息融合技术,提高人脸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解决传统人脸检测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难题。 二、任务背景 人脸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社交娱乐等领域,但传统的人脸检测算法受限于光照、角度、表情、遮挡等因素,容易出现识别错误的情况。 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人脸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研究人员通常会结合多种信息源,如图像、视频、深度、语音等多种信息进行融合,以此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多信息融合技术是当前人脸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任务内容 本任务要求通过多种信息源的融合,实现复杂场景下人脸检测的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1.使用传统的人脸检测算法进行基础探究,分析传统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能力。 2.融合多种信息源,如图像、视频、深度、语音等,建立多信息融合的人脸检测模型。 3.设计多信息融合结构,探究多信息之间的关联和互补关系,提高检测准确性。 4.综合考虑算法的速度和精度,对多种信息源及多种融合结构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的方案。 四、任务要求 1.队伍由5人组成,其中一名指导教师。 2.本次任务所有代码和成果需在期限内提交,提交的成果包括技术报告、实验数据、算法描述及源代码等。 3.在多信息融合的基础上,可自主设计算法进行拓展和实验探究,尝试不同的融合方式,提出创新性思路。 4.要求团队成员充分协作,相互合作配合,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互相合作学习与提高。 五、任务评估 1.任务完成度:任务进度、代码质量、数据处理和算法实现等。 2.研究创新性:算法创新性、特色方法等。 3.技术难度:任务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困难和难点。 4.实验效果:算法的精度、准确性、鲁棒性、速度等。 5.总结与展望:对任务完成情况、成果优劣、可改进性等进行总结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1]He,K.,Zhang,X.,Ren,S.,&Sun,J.(2015).Deepresiduallearningforimagerecognition.InProceedingsoftheIEEE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pp.770-778). [2]Liu,W.,Anguelov,D.,Erhan,D.,Szegedy,C.,&Reed,S.(2016).SSD:Singleshotmultiboxdetector.InEuropean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pp.21-37).Springer,Cham. [3]Lin,T.Y.,Dollár,P.,Girshick,R.,He,K.,Hariharan,B.,&Belongie,S.(2017).Featurepyramidnetworksforobjectdetection.InProceedingsoftheIEEE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pp.2117-2125). [4]Zhang,X.,Zhou,X.,Lin,M.,&Sun,J.(2018).ShuffleNet:Anextremelyefficient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formobiledevices.InProceedingsoftheIEEE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pp.6848-6856). [5]Wang,L.,VanderMaaten,L.,&Hinton,G.(2018).Trunk-branchensemblenetworks.InAdvancesin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s(pp.4107-4117). [6]Zhang,L.,Bao,W.,&Lin,L.(2020).Symmetry-constrainedrectificationnetworkforaccuratescenetextdetection.InProceedingsoftheIEEE/CVF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pp.6971-6980). [7]Huang,X.,Liu,X.,&Belongie,S.(2017).Unifiedpanopticsegmentation.InProceedingsoftheIEEE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pp.3622-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