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球及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及发 展趋势分析 一、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 全球科技角力日趋激烈,云计算作为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 升级的技术底座而备受各国重视。2018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 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亿美元,增速23.0%,未来几年 市场平均增长率在20%左右,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700 亿美元。从细分市场来看,IaaS市场扩张最快且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18年规模达325亿美元,增速28.5%,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平均增长 率将超过26%;PaaS市场规模落后但增长稳定,2018年规模达167 亿美元,增速22.8%,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以上; SaaS市场占比最高但增速减缓,2018年规模达871亿美元,增速21.1%, 预计2022年将降低至13%左右。 中国公有云市场高速扩张,增速持续高于全球水平。从全球大势聚 焦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 亿元,增速39.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437亿元,增速65.2%, 高于同期全球水平42.2个百分点;私有云市场规模达525亿元,增 速23.1%,预计其2019年市场规模将被公有云市场超越。 产业抗周期性表现凸显,强劲增长态势有望延续。在2018年我国经 济增速承压回落的情形下,云计算产业表现出较为强劲的抗周期性, 2018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增速在高基数下实现超预期反弹,同时 私有云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幅度明显收窄。,在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内 部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的背景下,云计算产业的抗周期性或进一步凸显, 强劲增长态势有望延续。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战略是 推动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云计算是我国建设数字强国 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地位的形成主要来自三方面因素的促进:一是云 计算凭借其弹性和可扩展性特点,能够实现按需灵活配置和高资源利 用率,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发展数字经 济的根本;二是受益于政策扶持和科技驱动,企业上云已成趋势,云 计算技术成熟度的持续提升致使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三是随着大数 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突破,云计算承担着赋能工具的角色, 能将高门槛应用普惠各行各业,以期把握创新实践的机会,同时,集 成创新和融合应用也将给云计算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云计算产业尚有数倍成长空间亟待拓展。2018 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云计算市场的8%左右,与同期 中国GDP约占美国GDP的66%的现状差别显著,预计到2023年我国 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从渗透率来看,我国云计 算市场在整个IT投入的渗透率只有5%-7%,低于全球10%左右的水 平;再从上云率来看,2018年美国企业上云率已经达到85%以上, 欧盟企业上云率也在70%左右,而我国各行业企业上云率只有40%左 右。 企业上云步伐加速,向广度和深度齐头并进。2018年我国43.9%的 企业使用云服务,较2017年增长8.9%,说明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与 认可也愈发迫切和广泛。企业上云基础日渐夯实,基于云平台实现企 业融云集成、跨企业云端协同、开放生态共建等业务创新水平提升迅 速,在战略层面对上云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预计到2023年,我国 政府和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上云深度将有较大提升。 IT基础设施云化大势所趋,企业级SaaS应用有待发力。从基础云化 下辖二级指标水平来看,网络支撑和硬件云化水平相对较高,软件和 数据云化水平较低,表明网络互联和网络安全方面对企业上云的支撑 水平已具备一定基础,IT硬件基础设施的云化是目前大部分企业上云 的首要选择;软件和数据云化水平较低,表明软件的云端订阅和定制 发展较为滞后,数据的全面自动采集、云端管理和大数据开发与应用 实施难度较大。 IaaS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规模达270亿元,增速81.1%;PaaS 市场规模为22亿元,增速87.9%;SaaS市场规模达145亿元,增速 38.9%。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SaaS市场依旧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市 场接受度及产品技术成熟度较低。在国产替代的趋势逻辑下,通过下 游内生需求拉动以及IaaS底层基础设施的支撑,企业级SaaS有望迎 来爆发式增长。 安全稳定是目前我国政企用户上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体现 在对数据、业务方面的要求。由于云计算承载的业务场景日益广泛, 政府和大型企业用户对其自主、安全、可控的要求随之提升,特别是 对运行着核心应用与数据的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