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视场相机畸变校正相关技术的研究的任务书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成像设备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例如数码相机、无人机、机器人等。而在这些设备中,相机普遍具有畸变现象。畸变是指由于相机成像光路中透镜、扫描器等光学元件的不完美结构,导致图像中某些特定方向的线段发生弯曲的现象。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对图像畸变进行矫正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其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精度。 本文选题大视场相机畸变校正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目前大视场相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畸变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以提高设备的成像质量,以及更好地满足各个应用场景的需要。 二、研究内容 1.大视场相机畸变的原理和分类 通过对大视场相机和畸变现象的分析,探讨畸变的产生原理以及畸变的分类方法。 2.基于特征点配准的畸变矫正算法 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配准的畸变矫正算法,该算法主要是通过图像中的特征点进行配准,进而得到相机的畸变模型参数,进而将原始图像矫正成无畸变图像。 3.基于深度学习的畸变矫正算法 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畸变矫正算法,该算法通过建立图像畸变矫正模型,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训练和优化,从而得到高效的图像畸变矫正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畸变图像的矫正中。 4.畸变矫正实验研究 对比以上两种畸变矫正方法的效果,通过实验研究对比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评估各种畸变矫正方法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相机成像的精度和质量 目前大视场相机在各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畸变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图像的精度和质量,本研究通过建立畸变矫正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相机成像的精度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各个应用场景的需要。 2.探讨畸变产生原理和分类方法 通过对畸变产生原理的探讨,可以更深入了解畸变现象的产生机理,为后续畸变矫正算法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畸变的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畸变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畸变矫正的效果。 3.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畸变矫正方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畸变矫正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畸变矫正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精度,进一步扩大相机应用的范围。 四、研究进程安排 1.第一周:对大视场相机和畸变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探讨畸变产生原理和分类方法。 2.第二周:基于特征点配准的畸变矫正算法中,设计特征提取和匹配算法。 3.第三周: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畸变矫正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 4.第四周:对比以上两种畸变矫正方法的效果,编写实验报告并撰写论文。 五、参考文献 [1]SantoshK.Gupta,DeanC.Sabatino.UnderstandingandCorrectingRadialandTangentialLensDistortion.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RemoteSensing,2000,66(5):661-670. [2]R.J.Janssen,J.M.Geusebroek,M.deWith.Barreldistortionestimationusingacurvedobjectinasinglevideoframe.2006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ultimediaandExpo.IEEE,2006. [3]YuruPei,XiaofengWei,SongLiu,LiLiu,JingshiZhang,YuZhou.AccurateRadialDistortionCorrectionUsingLineCorrectionandFlatnessRegularization.IEEEAccess,2019,7:24620-24637. [4]JianZhang,ZeminYu,YuJi,YiqiangChen.RadialDistortionCorrectionwithLocalLinearization.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mageProcessing,2017. [5]Ren,S.,He,K.,Girshick,R.etal.FasterR-CNN:TowardsReal-TimeObjectDetectionwithRegionProposal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17,39:1137–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