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题目 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二、背景 聚酰亚胺(polyimide,PI)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机械强度高、电气性能好等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航空等领域。而银(Ag)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抗氧化能力,因此常被用于制备导电材料。 PI薄膜加入银复合后,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导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因此已经成为一种研究热点。目前,有许多制备PI银复合材料的方法,如沉积法、电化学法、玻璃化还原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制备时间长、条件较为苛刻等不足之处。 化学还原法能够制备出制备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的PI银复合材料。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PI银复合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三、研究内容 1.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 2.研究聚酰亚胺与银的质量比对复合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3.研究化学还原法反应时间对复合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4.分析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形貌结构和表面性质。 5.测试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6.分析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 1.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采用化学还原法,将银离子还原成银颗粒,并控制其与聚酰亚胺的质量比和反应时间,制备出不同质量比和反应时间的PI银复合薄膜。 2.表征PI银复合薄膜的形貌结构和表面性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方法,分析其形貌、结构和表面性质。 3.测试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试方法,测试其导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4.分析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将所测得的形貌、结构和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分析PI银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 1.本研究将为聚酰亚胺/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一种制备快速、条件简单的方法。 2.研究聚酰亚胺/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对其未来在电子、光学、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研究成果可提供聚酰亚胺/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材料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研究进度 第一年: 1-3个月:文献综述、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 4-6个月:表征银颗粒形貌、结构及表面性质 7-9个月:研究银颗粒对复合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第二年: 10-12个月:研究化学还原反应时间对复合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1-3个月:测试复合薄膜的抗氧化能力 4-6个月:分析PI银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三年: 7-9个月:选取典型样品,进行深入研究 10-12个月: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 七、预期成果 期望获得以下成果: 1.成功制备具有不同质量比和反应时间的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 2.分析不同PI银复合薄膜的形貌结构和表面性质。 3.分析银颗粒对复合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研究反应时间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4.测试复合薄膜的抗氧化能力,并分析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5.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不少于2篇的高水平SCI/EI论文,并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和分享。 八、研究经费 本项目经费共计10万元,用于购买实验仪器和材料、出差、会议费等。 九、参考文献 1.Ai,Y.,Sun,X.,Liu,H.,etal.Fabr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silver/polyimidecompositesoftmembraneforstretchableandwearableelectronics.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2022,218:108986. 2.Park,B.,Edicherla,H.,Kim,J.,etal.InsituAgnanoparticlesynthesisonpolyimidefilms:Anefficientandreusablecatalystforreductionoforganicdyes.AppliedCatalysisA:General,2019,572:67-74. 3.Guo,X.,Liu,Y.,Lu,X.,etal.Toughandconductivepolyimidenanocompositefilmwithinsitugrownsilvernanoparticles.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2020,200:10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