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针灸学概念第一节腧穴2、腧穴的分类:⑴经穴⑵奇穴⑶阿是穴3、腧穴的主治规律⑴近治作用:⑵远治作用:⑶特殊作用4、腧穴的定位方法: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⑵解剖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⑶手指同身寸法②拇指同身寸法:③横指同身寸法:二.针法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长短规格二、针刺练习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体位体位体位体位体位消毒持针法进针法单手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指切法挟持法 舒张法提捏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管针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深度行针手法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180-360)辅助手法 方法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催气守气 方法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催气守气 方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催气守气针刺得气得气的意义影响得气的因素纠偏法单式补泻手法其他补泻手法留针 方法静留与动留 时间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 出针防止出血与疼痛--慢针刺流程八、针刺注意事项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九、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2.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处理a.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b.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3.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4.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5.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热敷,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6.后遗感出针后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痛不适感。 处理轻者自行消失,重者加热敷或加灸。 7.刺伤内脏多为背部、胸腹部刺伤肺脏。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一、灸法的种类1.艾炷灸①.直接灸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 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顽疾,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