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综述报告 随着全球经济体系不断深化和转型,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背景下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比实际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超出了太多。具体表现为银行存款增加,货币投放加剧,借贷利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等。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外汇收支不平衡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等。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国家政府为调控货币供求量,推动经济增长而实施的政策,关键在于有效性。我国历年来货币政策的转变比较显著,短期内大幅度调整货币政策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经济后果,例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所以,在货币政策调整前应当对经济形势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货币政策。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可以使经济增长达到最佳水平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等过度或欠度问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产生稳固影响的能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要考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即货币政策措施在经济体系中的传导影响机制以及各阶段的传导效应。 从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路径是银行业。它控制着货币的平衡和流向。因此,货币政策在短期时间内能够第一时间通过银行市场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的基本制度体系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政策操作,通过利率、信贷指标等工具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等信贷政策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从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高,它能够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控制价格的走势,调动各种资源,保证经济运行产生最好的结果。在我国金融市场经常会出现“缩表”和“扩表”两种情况,但是经济数据显示,这两者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 三、我国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尽管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但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受到限制。过度的流动性使得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时操作难以达到最终目的,因为过多的货币并不会被银行用于实体经济活动,它可能被用于某些投机性经济活动,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这时,货币政策部门,尤其是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如加强监管、加强限制性政策等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此外,流动性过剩还会带来其他影响。流动性过剩导致利率下降,会增加金融市场投机性资本,大幅度提高房地产和股票等speculative风险的暴发的可能性,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陡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失去了优化宏观经济的功能,但是需要在管控市场波动性和铺垫系统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制定上下更多的功夫。 总之,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不是越高越好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货币政策制定进行更明确的思考,把握好短期和长期效益之间的平衡,制定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